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新华社评出2021年国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
这是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前举行时占据下届总统就职典礼的媒体拍摄高台。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1月6日,大批支持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者强行闯入美国国会大厦,与警方发生冲突,造成5人死亡多人受伤。骚乱意在以暴力手段阻止美国总统权力的有序过渡,被视为美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本土暴力极端事件之一。血腥暴力在美国最高政治殿堂上演震惊世界,凸显美国社会分裂鸿沟,打破“美式民主”幻象。人们更清晰看到,“美式民主”已沦为美国政客煽动民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
3月23日,一艘货轮在埃及苏伊士运河搁浅堵塞航道,一度阻断约12%的全球贸易流通。2021年,种种现象暴露出世界经济脆弱性:物流梗阻、运费暴涨,供应链承受压力;芯片稀缺、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产业链受到冲击;债务攀升、流动性泛滥,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复苏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发展鸿沟加深……这既反映出疫情影响复杂深远,也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有关,警示各国须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主要经济体要展现责任担当,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这是2021年11月8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在出舱任务结束后挥手示意。新华社发(郭中正 摄)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迈出中国太空探索征程又一重要步伐。此前,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和美国“毅力”号火星车于2月抵达目的地,3位“访客”掀起火星探索新热潮。天和核心舱于4月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开启,6月和10月分别迎来两批航天员在轨驻留。12月,美国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顺利发射入轨。此外,商业太空游再进一步。9月,4名游客遨游太空。10月,俄罗斯摄制组登上国际空间站拍摄电影。
这是2021年8月16日,大量民众聚集在阿富汗喀布尔机场试图离开阿富汗。人员于8月15日进入并控制了首都喀布尔。新华社发
8月30日,美军全部撤离阿富汗,美国发动的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失败告终。美军不顾盟友仓促撤离引发阿局势震荡,野蛮空袭造成包括儿童在内的多名阿平民死亡,其自私霸道本性再次暴露无遗。这场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令阿富汗生灵涂炭,累计有3万多名阿平民被美军杀死或因战乱丧生,约1100万人沦为难民。长年战乱导致当地民生凋敝,约四分之三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美军不负责任一走了之,给阿富汗人民留下深重灾难和巨大痛苦。
2021年9月21日,国家主席习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这是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迎 摄
10月25日,习主席在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呼吁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今年是中国百年华诞,习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密集开展“云外交”,推动党的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引领中国促进完善全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人胸怀天下,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这是2021年11月14日,在白俄罗斯与波兰边境白方一侧的难民点,两名儿童望着波兰一侧的军人。新华社发(任科夫 摄)
11月1日起,俄罗斯暂停俄常驻北约代表团工作,以回应北约驱逐俄外交官。由于美国长期抱守冷战思维,联合盟友不断向俄施压,今年以来俄与美欧在乌克兰、网络安全、所谓“干预美国选举”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几度相互驱逐外交官。美俄领导人今年两度会晤,但双方关系未出现明显改善。俄与西方后又在白俄罗斯与波兰、立陶宛边境难民危机等问题上出现争执,双方关系持续紧张。
这是2021年7月15日,流经德国西部城市科隆的莱茵河河水暴涨。德国西部地区今夏遭遇了严重的洪灾。新华社发(唐颖 摄)
11月13日,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协议,开启国际社会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新征程。大会期间,中美发布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宝贵动力。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历史责任,必须率先大幅减排,同时兑现气候融资承诺。今年,美国能源州因冬季风暴大停电、亚洲城市因强降雨严重内涝、欧洲部分地区降暴雨致罕见洪灾,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敲响“气候警钟”,世界各国携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
这是2021年11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在北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11月16日,习主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首次视频会晤,双方就事关中美关系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沟BOB·体育综合APP下载通和交流。今年,习主席还应约同拜登总统两次通话。习主席在视频会晤中全面阐述中方对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明确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战略框架,为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把舵引航。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重要性、反对打“新冷战”达成原则共识。
这是2021年9月21日,默克尔在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出席基民盟竞选集会。新华社记者 单宇琦 摄
12月8日,朔尔茨当选新一任德国总理,与其前任、执政16年的默克尔正式交接,德国及欧盟进入“后默克尔时代”。默克尔在任期间,带领德国取得显著发展成就,发挥协调作用推动欧盟前行,致力于对华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她离开政坛之时,欧盟正面临多重严峻考验,新冠疫情蔓延反复,经济复苏艰难曲折,英国“脱欧”后遗症显现,欧洲一体化势头疲软。在欧盟寻求真正“战略自主”的道路上,默克尔的务实理性作风尤显可贵。
这是2021年3月1日,人们在菲律宾马尼拉接种中国科兴新冠疫苗。新华社发(乌马利 摄)
12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已接种超过86亿剂新冠疫苗。大规模疫苗接种助力全球阻击疫情,但“免疫鸿沟”亟待消除。中国克服自身困难全年努力对外提供约20亿剂疫苗,一些西方国家却大搞“疫苗民族主义”。病毒频繁变异,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先后来袭;疫情起伏反复,全球累计病例和死亡病例已分别超过2.8亿例和540万例。打好抗疫“持久战”,亟须各方携手合作,让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充分发挥疫苗、药物和防疫措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