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分类
找“梁”搭“梁”备发布日期:2024-08-08 浏览次数:

  摘要:找到关键性的“关联信息”,就找到了新闻的“梁”,就可以采写出独家新闻。大小兼备,错落有致,才能搭牢新闻的“梁”。若想做到,就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储备新闻的“梁”,做到心中有“梁”。

  借用陆游一句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想从“标题之外”,就如何克服非事件时政新闻标题一般化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按《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非事件性新闻为: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是点面结合,以点证面,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

  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时政新闻。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

  非事件时政新闻简要讲就是报道各级党委政府在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里某项活动开展情况的新闻。比如,近几年,保定市开展了亲民爱民、群众工作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不是一个具体事件,而且主题宏大、材料庞多、时空跨度大,所以很难写出针对性、时效性、可读性都比较强的短新闻,标题更容易流于空泛。如某县开展亲民爱民活动成效显著、某县坚持“四查”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某市村务公开工作扎实有效、某市环境优化工作成绩喜人等标题,出现了题大空洞、言之无物的毛病。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曾说,采访时拟定的题目是“梁”,定好的题目是新闻的“文眼”。写新闻要选题材角度,选切入点,特别是非事件时政新闻更要选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与立意的有机结合就是拟定的标题,是新闻的“梁”。这个“梁”就是“纲”,能在新闻中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采访中,这个“梁”就是一个问号,要回答“为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

  众所周知,每项政策措施的出台都有其背景和原因,总要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懒”记者的通病是,钻进文件,却跳不出文件,也就是只关注政策条文本身的信息,不关注与政策相关联的人或故事。“华尔街日报体”新闻一般是通过大量生动丰富的“关联信息”(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人物故事)来深化新闻“主信息”(主题)的,读起来让人觉得丰富多彩,避免了时政新闻的干瘪枯燥。这些“关联信息”的采集,恰恰就是寻找新闻“梁”的过程。

  找到了文件材料以外的关键性“关联信息”,就找到了新闻的“梁”,就可以做到功夫在诗外,采写出独家新闻。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不仅要看材料、听会议,还要跑基层、勤思考,发掘有生命力的“关联信息”,从而在死材料以外寻找到与主题相关的鲜活故事。

  比如,2007年4月,时任总理在江西考察,就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面对新华社播发的通稿,许多报纸的标题做得四平八稳,而第一财经日报把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写在了标题上:《:粮食收购价格不低于去年》。

  这条标题好就好在切入点小,实在、具体、生动,从大量的信息中攫取最闪光的一点,加以放大,吸引读者眼球。因为这篇稿子主要受众是农民,农民最实际,他们最容易接受、最关心的是国家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而粮价无疑是农民最为关心的。和读者最贴近,也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一是角度小。受众关注的程度总是与其利益的远近程度紧密相关,与自身利益越近,关注的程度也就越高。美国《华尔街日报》流传着一句写作箴言:“一千万人的死亡只是统计数字,而一个人的死亡却是一场悲剧。”任何新闻事件都是由细节构成的,记者要善于寻找和选择最具表现力、最为人关注的细节,即切口角度要“小”。

  二是事例准,切入点要和新闻主题有本质的联系,最起码是充分条件,不能仅仅是一个新闻由头,这体现出的是切入角度的精准度。

  三是入口巧,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要考虑选取最典型的事和最典型的语言,为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达到顺理成章、一点即通、灵动自然的效果,这是搭建新闻的“梁”时要做到的“巧”。

  新闻主题体现的是大思路、大方向。非事件时政新闻标题只有大小兼备,错落有致,才能搭牢新闻的“梁”。正所谓:切口小,背景大,主题深。

  保定日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党为民民爱党(引题)紫荆关镇400名农民申请入党(主题)》的稿件。它的切入点是“400名农民要求入党”,背景是河北省委开展的“鱼水工程”,主题是“党为民、民爱党”。据介绍,1995年,河北省委开展了一个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鱼水工程”。带着这个主题到易县紫荆关镇采访时,只从当地政府部门得到了一份工作总结,但记者并未就此止步。第二天,同当地几个村干部座谈聊天时,一位村支书无意中说他们村有30多人申请入党。记者一听,感觉找到了合适的“梁”。接着问为什么?党员干部不和群众争利,发现金矿不入股;镇干部一人联系一个贫困户,坚持轮流扫大街,每月发工资总在教师后;东清源村遭灾,镇干部停发工资送去2万元救济款;镇里引资1000万修路百余里,建镇中学教学楼等……这样一来檩条椽子就搭好了,出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该稿在保定日报刊登后,新华社发通稿,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晚报等七八家报纸采用。

  标题大小兼备、虚实结合,搭牢新闻的“梁”,有几个好处:平实,不虚;把非事件新闻写成了事件新闻,针对性强;题目虚实相生,立意有高度,有基础有支撑,可信。

  2009年,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后,由于存在居住分散、文化层次不均衡等诸多因素,如何确保农村党员学习全覆盖,成为各地都在探索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对于这样一种探索,不少新闻标题做成三个突破、四大措施、五项重点等公式化标题。这种标题看起来干瘪枯燥,“大而空”,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面对同一主题,2009年11月3日保定日报刊发的《空中“红鸽”飞书忙千里万里不相忘(引题)遂城镇建起“红鸽子”党员教育信息平台(主题)》一稿标题显得鲜活灵动。记者在跑基层时,了解到徐水县遂城镇依托信息魅力网,建立了“红鸽子”党员教育信息平台的情况。当时,记者在遂城镇政府只看到一张该平台的资料简介。为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记者深入了解了该平台的运行模式、覆盖效果、群众满意度等情况。行文时,以遂城镇巩固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宝生收到的一个语音电话为切入点,由表及里、点面结合地搭起了新闻的“梁”。

  喻国明在《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中说,对绝大多数受众而言,失业率、经济问题、国防预算、国际冲突等等,只是一些复杂难懂而又与自己无关的问题。但如果传播者能从某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最富感情冲击的‘白描’入手,人们就有可能在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状态中跟随传播者进入相应的主题,实现信息的从理智到情感的多通道交流。一般而言,以大众视角、民生视角,将读者所关心的东西挑选出来,并且梳理、捕捉和找出现场中最能抓住人心的“梁”,就能创新、提高报道的可读性和关注度。《空中“红鸽”飞书忙千里万里不相忘(引题)遂城镇建起“红鸽子”党员教育信息平台(主题)》的标题引题巧借“红鸽子”的双重寓意,一语双关地表现出该平台覆盖力之强,将受众带入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阅读状态中;主题新闻性突出,直接点出遂城镇做法,让读者一目了然。这样的非事件时政新闻标题既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又体现出科学的发展观,有看点也有看头。

  实地采访中,若想做到及时发掘新闻的“梁”,搭牢新闻的“梁”,就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储备新闻的“梁”,做到心中有“梁”。

  首先,对中央、省市的重要文件要精读,清楚了解各级党委在某阶段的工作重点;纸媒、广播电视的重点、重大报道要坚持看,日积月累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

  其次,采访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要让采访对象放开了说,不要随意打断人家,最好把有用的新闻线索记下来,打个问号。等人家把他认为重要的说完后,再认真采访;多了解历史,从新闻主体的发展轨迹中去发现亮点。实际工作中,难以想象半天的采访,就能写出好新闻来。

  比如,2011年春节来保定考察,提出“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挖掘养老服务体系好经验、新典型,记者多次到市民政局、各县走访调研。5月中旬,记者在采访保定市民政局一位处长时,偶然得知郝庄村“老年房”的做法。由于该做法在全国养老工作以及新民居建设中较为“罕见”,此后,记者多次前往郝庄村了解情况。在材料翔实的基础上,5月27日,“老年房”经验见报,其标题为《养老服务点睛笔便利福利两相宜(引题)郝庄村老人乐享“老年房”(主题)》。正是由于对新闻线索的持续关注,郝庄村“老年房”这一保定市养老工作以及新民居建设中的点睛之笔才得以迅速传播出去。

  再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终身学习作为献身新闻事业的人生目标,作为实现新闻理想的一种人生态度。有些年轻记者写稿子总没有深度,似乎隔着一张窗户纸,总捅不破。为什么?就是其认知度上不去。古人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此才能到耳聪目明。

  比如《投资33亿,负债65亿(引题)河南两重点项目贪大求洋酿苦果(主题)》《财政减收一成半企业减负六十亿(引题)宁波“放水养鱼”活了10万民企(主题)》《发展市场经济与党的宗旨不相悖(引题)蠡县经济发达村镇出现入党热(主题)经济发达村镇计划指标与入党积极分子比例为4:6,而落后村镇是6:1(副题)》等标题,都显示出记者深厚的知识、经验与采写功底。而这种功底的积淀,需要我们“活到老、学到老”。

  摘要:找到关键性的“关联信息”,就找到了新闻的“梁”,就可以采写出独家新闻。大小兼备,错落有致,才能搭牢新闻的“梁”。若想做到,就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储备新闻的“梁”,做到心中有“梁”。

  借用陆游一句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想从“标题之外”,就如何克服非事件时政新闻标题一般化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按《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非事件性新闻为: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是点面结合,以点证面,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

  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时政新闻。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

  非事件时政新闻简要讲就是报道各级党委政府在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里某项活动开展情况的新闻。比如,近几年,保定市开展了亲民爱民、群众工作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不是一个具体事件,而且主题宏大、材料庞多、时空跨度大,所以很难写出针对性、时效性、可读性都比较强的短新闻,标题更容易流于空泛。如某县开展亲民爱民活动成效显著、某县坚持“四查”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某市村务公开工作扎实有效、某市环境优化工作成绩喜人等标题,出现了题大空洞、言之无物的毛病。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曾说,采访时拟定的题目是“梁”,定好的题目是新闻的“文眼”。写新闻要选题材角度,选切入点,特别是非事件时政新闻更要选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与立意的有机结合就是拟定的标题,是新闻的“梁”。这个“梁”就是“纲”,能在新闻中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采访中,这个“梁”就是一个问号,要回答“为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

  众所周知,每项政策措施的出台都有其背景和原因,总要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懒”记者的通病是,钻进半岛·BOB官方网站文件,却跳不出文件,也就是只关注政策条文本身的信息,不关注与政策相关联的人或故事。“华尔街日报体”新闻一般是通过大量生动丰富的“关联信息”(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人物故事)来深化新闻“主信息”(主题)的,读起来让人觉得丰富多彩,避免了时政新闻的干瘪枯燥。这些“关联信息”的采集,恰恰就是寻找新闻“梁”的过程。

  找到了文件材料以外的关键性“关联信息”,就找到了新闻的“梁”,就可以做到功夫在诗外,采写出独家新闻。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不仅要看材料、听会议,还要跑基层、勤思考,发掘有生命力的“关联信息”,从而在死材料以外寻找到与主题相关的鲜活故事。

  比如,2007年4月,时任总理在江西考察,就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面对新华社播发的通稿,许多报纸的标题做得四平八稳,而第一财经日报把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写在了标题上:《:粮食收购价格不低于去年》。

  这条标题好就好在切入点小,实在、具体、生动,从大量的信息中攫取最闪光的一点,加以放大,吸引读者眼球。因为这篇稿子主要受众是农民,农民最实际,他们最容易接受、最关心的是国家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而粮价无疑是农民最为关心的。和读者最贴近,也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一是角度小。受众关注的程度总是与其利益的远近程度紧密相关,与自身利益越近,关注的程度也就越高。美国《华尔街日报》流传着一句写作箴言:“一千万人的死亡只是统计数字,而一个人的死亡却是一场悲剧。”任何新闻事件都是由细节构成的,记者要善于寻找和选择最具表现力、最为人关注的细节,即切口角度要“小”。

  二是事例准,切入点要和新闻主题有本质的联系,最起码是充分条件,不能仅仅是一个新闻由头,这体现出的是切入角度的精准度。

  三是入口巧,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要考虑选取最典型的事和最典型的语言,为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达到顺理成章、一点即通、灵动自然的效果,这是搭建新闻的“梁”时要做到的“巧”。

  新闻主题体现的是大思路、大方向。非事件时政新闻标题只有大小兼备,错落有致,才能搭牢新闻的“梁”。正所谓:切口小,背景大,主题深。

  保定日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党为民民爱党(引题)紫荆关镇400名农民申请入党(主题)》的稿件。它的切入点是“400名农民要求入党”,背景是河北省委开展的“鱼水工程”,主题是“党为民、民爱党”。据介绍,1995年,河北省委开展了一个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鱼水工程”。带着这个主题到易县紫荆关镇采访时,只从当地政府部门得到了一份工作总结,但记者并未就此止步。第二天,同当地几个村干部座谈聊天时,一位村支书无意中说他们村有30多人申请入党。记者一听,感觉找到了合适的“梁”。接着问为什么?党员干部不和群众争利,发现金矿不入股;镇干部一人联系一个贫困户,坚持轮流扫大街,每月发工资总在教师后;东清源村遭灾,镇干部停发工资送去2万元救济款;镇里引资1000万修路百余里,建镇中学教学楼等……这样一来檩条椽子就搭好了,出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该稿在保定日报刊登后,新华社发通稿,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晚报等七八家报纸采用。

  标题大小兼备、虚实结合,搭牢新闻的“梁”,有几个好处:平实,不虚;把非事件新闻写成了事件新闻,针对性强;题目虚实相生,立意有高度,有基础有支撑,可信。

  2009年,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后,由于存在居住分散、文化层次不均衡等诸多因素,如何确保农村党员学习全覆盖,成为各地都在探索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对于这样一种探索,不少新闻标题做成三个突破、四大措施、五项重点等公式化标题。这种标题看起来干瘪枯燥,“大而空”,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面对同一主题,2009年11月3日保定日报刊发的《空中“红鸽”飞书忙千里万里不相忘(引题)遂城镇建起“红鸽子”党员教育信息平台(主题)》一稿标题显得鲜活灵动。记者在跑基层时,了解到徐水县遂城镇依托信息魅力网,建立了“红鸽子”党员教育信息平台的情况。当时,记者在遂城镇政府只看到一张该平台的资料简介。为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记者深入了解了该平台的运行模式、覆盖效果、群众满意度等情况。行文时,以遂城镇巩固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宝生收到的一个语音电话为切入点,由表及里、点面结合地搭起了新闻的“梁”。

  喻国明在《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中说,对绝大多数受众而言,失业率、经济问题、国防预算、国际冲突等等,只是一些复杂难懂而又与自己无关的问题。但如果传播者能从某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最富感情冲击的‘白描’入手,人们就有可能在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状态中跟随传播者进入相应的主题,实现信息的从理智到情感的多通道交流。一般而言,以大众视角、民生视角,将读者所关心的东西挑选出来,并且梳理、捕捉和找出现场中最能抓住人心的“梁”,就能创新、提高报道的可读性和关注度。《空中“红鸽”飞书忙千里万里不相忘(引题)遂城镇建起“红鸽子”党员教育信息平台(主题)》的标题引题巧借“红鸽子”的双重寓意,一语双关地表现出该平台覆盖力之强,将受众带入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阅读状态中;主题新闻性突出,直接点出遂城镇做法,让读者一目了然。这样的非事件时政新闻标题既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又体现出科学的发展观,有看点也有看头。

  实地采访中,若想做到及时发掘新闻的“梁”,搭牢新闻的“梁”,就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储备新闻的“梁”,做到心中有“梁”。

  首先,对中央、省市的重要文件要精读,清楚了解各级党委在某阶段的工作重点;纸媒、广播电视的重点、重大报道要坚持看,日积月累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

  其次,采访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要让采访对象放开了说,不要随意打断人家,最好把有用的新闻线索记下来,打个问号。等人家把他认为重要的说完后,再认真采访;多了解历史,从新闻主体的发展轨迹中去发现亮点。实际工作中,难以想象半天的采访,就能写出好新闻来。

  比如,2011年春节来保定考察,提出“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挖掘养老服务体系好经验、新典型,记者多次到市民政局、各县走访调研。5月中旬,记者在采访保定市民政局一位处长时,偶然得知郝庄村“老年房”的做法。由于该做法在全国养老工作以及新民居建设中较为“罕见”,此后,记者多次前往郝庄村了解情况。在材料翔实的基础上,5月27日,“老年房”经验见报,其标题为《养老服务点睛笔便利福利两相宜(引题)郝庄村老人乐享“老年房”(主题)》。正是由于对新闻线索的持续关注,郝庄村“老年房”这一保定市养老工作以及新民居建设中的点睛之笔才得以迅速传播出去。

  再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终身学习作为献身新闻事业的人生目标,作为实现新闻理想的一种人生态度。有些年轻记者写稿子总没有深度,似乎隔着一张窗户纸,总捅不破。为什么?就是其认知度上不去。古人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此才能到耳聪目明。

  比如《投资33亿,负债65亿(引题)河南两重点项目贪大求洋酿苦果(主题)》《财政减收一成半企业减负六十亿(引题)宁波“放水养鱼”活了10万民企(主题)》《发展市场经济与党的宗旨不相悖(引题)蠡县经济发达村镇出现入党热(主题)经济发达村镇计划指标与入党积极分子比例为4:6,而落后村镇是6:1(副题)》等标题,都显示出记者深厚的知识、经验与采写功底。而这种功底的积淀,需要我们“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