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为全球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国际海洋法律基础。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敦促世界各国把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政府根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精神,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沿海大国。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因此,《中国21世纪议程》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重要的行动方案领域之一。
中国拥有18 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O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沿海岛屿6 5OO多个;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海洋产业,传统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制盐业;新兴的海洋产业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滨旅游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目前已达1400亿元人民币。另外,海洋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降雨量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沿海地区乃至内陆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海洋开发活动在迅速展现其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比如,近海渔业资源严重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缺乏高层次的规划和协调机制造成用海行业之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不合理;沿海岸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个别地区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状态,而在经济发达岸段,也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及沿海地区经济活动增加使海洋性灾害频率增高,范围扩大,经济损失程度也相应增加,后果更严重。此外,国际海洋事务出现了新的形势,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繁重任务;各国都在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增强国际海洋竞争能力。中国的海洋事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发展海洋事业,迎接被誉为海洋时代的21世纪,是中华民族责无旁贷的使命。
为了在海洋领域更好地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精神,促进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特制定《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这个议程是《中国21世纪议程》在海洋领域的深化和具体体现,因而也是《中国21世纪议程》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作为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指南。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阐明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领域。各章均设导言和方案领域两部分。导言部分阐述各章的中心内容、主要依据、现状和问题、趋势展望等。每个方案领域包括三部分:行动依据,说明该方案领域的国际、国内法律根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时空可行性等;目标,主要说明该领域采取各种行动要达到的目标和目的;行动,实现目标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
1.1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世纪。从6O年代开始,人类由以捕鱼、海运和盐业为重点海洋产业的时代,进入了现代海洋开发的时代,开始大规模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发展海上娱乐和旅游事业等。但有能力大规模开发海洋仍限于少数发达国家,全面开发利用海洋尚没有形成包括大多数国家在内的全球规模。从全世界范围来说,海洋新世纪应当是多数国家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世纪,21世纪将是这样的世纪。
1.2 海洋权再分配进入新阶段,200海里以内海域逐步国土化,公海和国际海底向国际共同管理的方向发展。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了12海里领海制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大陆架制度,以及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和公海的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贯彻实施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一是约1.3亿平方公里的近海(占海洋总面积的35.8%)将被沿海国以2OO海里专属经济区等形式划为管辖海域,脱离公海的性质,向国土化的方向发展;二是沿海国家将制定国内法律制度,陆续划定370多处国家间的海上边界;二是将对国际海底矿产资源逐步建立国际社会共同管理的制度,为全人类谋福利。
1.3 高新技术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1)海洋空间利用日益多样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空间逐渐向海洋推进。过去,海洋空间利用主要是港口建设和海上航运,目前已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港湾利用比过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物流、产业、生活三个基本机能的港湾空间利用之外,游船码头、基地、各种娱乐设施、情报信息网等也都是港湾利用的系统内容。海洋空间的旅游娱乐利用,已经成为正在迅速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包括海洋文化、海洋医疗、水上运动、海上垂钓、水下观光等许多项目。另外,海上和水下城市、海底隧道、人工岛、海底仓储等也在发展。(2)海水资源作为巨大的液体矿,将逐步进入综合开发利用阶段,其中包括海水制盐及提取镁、溴、钾、铀等化学元素;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耐盐植物灌溉用水、大生活用水等的海水直接利用,以及海水淡化也在向产业化方向迈进。(3)海洋农牧化技术逐渐成熟,许多近海海域将成为蓝色的田野和牧场。(4)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正在向500~10O0米深水区发展,石油产量7亿多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5%,21世纪初可能达到13亿吨,占当时石油总产量的4O%以上;大洋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矿、海底钴结壳等矿物勘探活动也在发展,21世纪将形成深海采矿业。海洋产业产值一直在迅速增长,198O年为3 400亿美元,1990年为6 70O亿美元,2O00年可能超过15 OOO亿美元。
1.4 海洋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全球重大海洋研究的国际合作活动日益活跃。海洋是全球环境的调节器。海洋吸收五分之四的太阳能,海洋植物通过太阳能每年生产360亿吨氧,大气中70%的氧是海洋生产的;海洋是二氧化碳的储存器,大气中剩余的二氧化碳部分被海洋吸收,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比大气中的含量高60倍;海洋每年蒸发出44亿立方公里的淡水,以降雨的形式返回陆地和海洋,大气中的水分每1O~15天完成一次更新;海洋还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分解和消除某些有害物质。为了掌握全球环境变化规律,预报天气和海况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正在合作进行大洋环流实验、大洋热通量实验、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实验、深海探测和深海钻探等,全球海洋污染调查也在进行之中,全球海洋观测网正在建设,海洋卫星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活动将对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1.5 多种陆地资源日趋紧缺,有必要把眼光转向海洋。中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量低于世界水平。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O.0O8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公里的水平,因此有必要向海洋要空间,包括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全国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水平的1/4。矿产资源总量丰富,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一半,居世界第18位。据对45种主要矿产(占矿产消耗量的9O%以上)对国民经济保证程度分析,今后1O年将有1/4不能满足需要,进入21世纪则有1/2不能满足需要,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有些资源还会面临枯竭的局面。要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现有陆地资源开发形势将更加严峻。然而海洋中有丰富的多种资源,有可能提供巨量财富:(1)中国海岸线O海里水域面积,在世界上排在第1O位以内,在全球范围处于优势资源;(2)港湾资源和出海通道是国家战略资源,利用优良港湾建设港口,保护和开辟更多的出海通道,利用全球航道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3)中国海域已记录海洋生物20278种,3O米等深线亿公顷,利用浅海发展增养殖业,建设海洋牧场,可以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食品资源基地;(4)海盐占全国原盐产量的70%以上,海上油田可以成为油气田的战略接替区,海水直接利用有可能代替沿海地区70%以上的工业用水,这些都是行业性的战略资源。
1.6 影响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行业用海矛盾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和严重浪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海上开发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入海污染物逐年增加,海域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污染范围扩大;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严重,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不充分,海洋灾害种类多,危害大。
1.7 总体目标是: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体系,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1.8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逐步恢复沿海和近海的渔业资源,发现新的捕捞对象和渔场,为海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保护滩涂和浅海区的生态环境,培育优良养殖品种,为海洋农牧化的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扩大油气资源勘探区域,发现新的油气资源;深水港湾必须依据深水深用的原则,用于不同规模的港口建设;为适应海洋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的要求,一切适宜于旅游娱乐的岸线、海滩、浴场和水域,都要预留下来,保证旅游娱乐事业的需要。
1.9 20O0年前,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15%,进入21世纪,增长速度略高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做出应有贡献。2O00年以后,逐步使海洋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0%,占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0%~30%。海产食品占全国食品等价粮食的1O%,工业用海水和大生活用海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O%以上。同时,探索新的可开发资源,发展新的开发技术,使更多的海洋有用元素、海洋能、深海矿产成为新的开发对象和形成新的产业。
1.10 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群不断增殖扩大。根据《全国海洋开发规划》提出的设想,2000年的海洋产业及其排序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盐业、海洋服务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滩涂种植业、滨海砂矿业。
2020年的海洋产业分四个层次:(1)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2)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药物业、海洋服务业、海盐业;(3)海水淡化、海洋能利用、滨海砂矿业、滩涂种植业、海水化学资源利用(重水、铀、钾、溴、镁等)、深海采矿业;(4)海底隧道、海上人工岛、跨海桥梁、海上机场、海上城市。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3:5。到21世纪中叶,海洋产业数量还会增多,层次进一步提高,海洋可成为各种类型的生产和服务基地:海港及港口城市成为不同层次的物流和信息交流基地;海湾和近海成为海上牧场,以及能提供10%以上食物的食物生产基地;海滩和海上运动娱乐区成为旅游娱乐基地;潮汐、潮流、波浪、热能、风能、重水、油气资源开发,成为多功能能源基地;海水工业利用、耐盐作物灌溉、海水淡化、化学元素提取全面发展,成为海水综合利用基地。
1.11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2000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减缓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环的趋势,保持近海大面积水域的良好状态,使部分污染严重的河口、海湾环境质量有所好转,防止新开发区海域污染和生态环境破环,力争减轻海洋环境灾害,改变海洋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对全部国家管辖海域逐步实施环境管理。2020年基本控制住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环的趋势,重点河口、海湾环境质量好转,溢油、赤潮等环境灾害减少,海洋环境质量与经济建设进一步协凋发展。21世纪中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达到更高的水平:在重要渔场和农牧化基地建立高产优质人工渔业生态系统;海水、底质和大气质量满足海洋功能的需要和自然规律,保证各种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有良好的环境;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网,保护好重要生态系统、珍稀物种和海洋生物多样性。
1.12 把海洋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作为21世纪中国海洋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适度快速开发、海陆一体化开发、科教兴海和协调发展的原则。
1.13 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长时期内,实现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的主要战略任务,因此,中国应该实行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的海洋战略。海洋是国际竞争的热点之一,其中包括海洋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各个领域。世界海洋大国有的实行全面的海洋战略,并在上述各个领域全面进行竞争;有的则把主要战略方向集中于开发海洋,发展经济,只在海洋经济方面实行全球战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殷切希望海洋能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做出较大的贡献。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海洋可持续利用的需求十分巨大,必须从多角度关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对海洋的要求。21世纪中叶,中国将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的趋海移动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使全国50%的人口集中到沿海地区。一方面可给沿海地区带来经济、社会的空前繁荣;另一方面也会给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巨大的压力。发展是硬道理,是实现所有宏伟目标的关键。海洋的可持续利用也必须以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基础。因此,必须把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作为海洋工作最基本的战略原则。
1.14 适度快速发展。进入8O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开发一直高速发展。1980~1993年海洋经济的产值年均增长28%。据预测,1996~2000年,增长速度将不会低于15%。这样的增长速度超过中国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也超过其他国家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属于高速发展。在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海洋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其原因主要是:海洋开发程度低,潜力大,有高速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政策在沿海地区和海洋开发领域发挥了巨大威力,使海洋开发从国内和国外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为海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而获得超常规发展;沿海地区普遍出现开发海洋热潮,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动海洋开发迅速发展。因此,海洋开发实行适度快速发展是符合客观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另外,在保持较高速度的同时,强调较好的效益,使海洋开发走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发展道路。
1.15 海陆一体化开发。人口将逐步向沿海地区移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逐步加大;沿海地区将逐步形成临海工业带、沿海城市带;自然海岸逐步减少,人工海岸建设步伐加快。陆地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对海洋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向海洋要生产和生活空间,要食物和水资源等。海洋开发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海洋产业群逐步增殖扩大,它们对陆岸基地和腹地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因此,要根据海陆一体化的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海岸带国土开发区。
1.16 科教兴海。海洋开发必须走科教兴海之路,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实行全程发展战略,推动海洋科学技术进步,提高海洋开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海洋科技、教育与海洋开发活动的紧密结合,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技术储备,主要是通过高新技术计划,海洋探测高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高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为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做技术储备;二是技术攻关,主要是通过海洋监测和预报、海洋水产增养殖、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计划,提高业务和生产水平;三是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主要是通过科技兴海计划,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水平;四是清洁生产技术,主要是通过产业的科技计划,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技术,节省资源,减少废物,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五是人才培育,包括制定和推行各个层次的海洋知识、海洋科技、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计划,加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提高海洋开发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培养海洋开发各个领域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保证海洋经济建设对劳动者和科技人才的长期需求。
1.17 协调发展。海洋开发涉及许多行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涉及许多领域,海洋研究涉及许多学科,协调发展是客观要求。一是多学科合作研究海洋,加深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二是石油、交通、水产、旅游、盐业等各行业要协调发展,各得其所。三是陆地海上协调与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四是海洋开发要与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协调一致,保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
1.18 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国际法基础,以中国海洋开发与管理的要求为客观依据,以防止和预防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破坏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资源合理配置,制定基本对策,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1.19 引导海洋产业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发展。通过综合协凋,保证各种海洋产业公平分配海域空间和资源,公平处理国际间的海洋资源分配问题;发展清洁生产,使海洋产业向废物最小化方向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发现新资源,开发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1.20 把海洋开发与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有计划、有方向的海洋开发活动,逐步解决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制约问题,诸如:空间紧张,水资源短缺和食物数量与质量等问题。缓解沿海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促进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1 促进沿海岛屿的可持续发展,把沿海岛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虑。重视海岛在国土中的特殊地位,加强海岛的综合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发利用海岛资源,重视海岛生态平衡,保护海岛及其海域的生物多样性。
1.22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海岛保护区,以及海湾和沿岸鱼虾蟹产卵场、育肥场保护区,保护好物种和特殊生态系统;管理好沿岸群众渔业,防止酷渔乱捕破坏资源;管理好滩涂浅海增养殖业,合理开发利用适合养殖的区域,发展清洁养殖技术,防止自身污染;改进捕捞技术和方法,适度捕捞经济鱼类,维持经济鱼类的世代繁殖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海洋农牧化技术,人工增殖优质资源;加强专属经济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
1.23 科技进步促进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深化海洋环境和资源调查、勘探,寻找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研究开发新的技术方法,开发深海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洋能源、海洋药物资源,创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观测科学技术,提高海洋预报、信息服务水平。
1.24 建立海洋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海洋开发和管理的综合决策机制,制定引导性的统一的海洋开发政策、海洋技术政策、海洋保护政策;逐步完善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协调工作,编制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和保护规划,并建立规划协调机构和开展协调活动;制定和完善海洋综合管理法规、建立和健全执法系统,加强综合管理。
1.25 保护海洋环境。中央与沿海地方政府协作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防止陆源污染物造成海洋环境退化;重点海域实行污染物总量监控制度,建立综合管理模式和环境、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强倾废管理,防止海上活动造成海洋环境退化;制定和实施防治海洋污染应急计划,减轻污损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能力,实施有效管理。
1.26 加强海洋观测、预报、预警和减灾工作。完善海洋观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准确预报海洋自然灾害;制定防灾减灾对策和应急计划,减轻灾害损失。
1.27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促进东北亚海域研究、开发和保护的国际合作;加强东南亚海域研究、开发和保护的国际合作;参加全球海洋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国际海底资源开发与管理、极地和极区海洋考察研究的国际合作。
1.28 促进海洋事业的公众参与,形成全民族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发展海洋事业,沿海民众协同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新局面。加强海洋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建立沿海地方政府和民众海洋事业参与机制,建立海洋开发、保护专家咨询制度等。
2.1 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产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和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砂矿开采业、海洋服务业筹。海洋是生机蓬勃的开发领域,传统产业不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值迅速增加。8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产业产值以每年2O%以上的速度增长,1980年约80亿元,1990年为438亿元,1994年达14O0多亿元。
2.2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洋产业总体水平落后1O年以上。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及盐化工业技术装备落后,布局不尽合理,海洋油气开发、滨海旅游、海洋服务等新兴产业刚刚兴起,规模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海洋产业在清洁生产方面的工作尚未展开,2O%以上的人海污染物来自海洋产业。海洋产业之间存在争占岸线、滩涂、浅海的矛盾,因而影响海洋开发的整体效益。
2.3 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清洁生产,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中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改善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将直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也可以分为第一产业(海洋渔业)、第二产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水直接利用和深海采矿业)、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目前,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为5 :1:4。
2.6 目前,中国的海洋产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尚需加速,海洋第三产业亟待扩大,这些都是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海盐业机械化只有50%~60%,海港装卸现代化水平低,海洋渔业船只、渔具陈旧落后。各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目前海洋产值的8O%以上来自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滨海旅游、海洋服务等新兴产业起步晚,发展迟缓。
2.7 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缓解交通紧张状况,带动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服务业等,使海洋产业群不断扩大。研究开发海洋高新技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发展海洋能发电、海水淡化、海水化学元素提取、深海采矿,以及新兴的海洋空间利用事业,不断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生长点。逐步将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3:5,争取尽快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海洋产业结构。
2.8 加快现代港口及海上运输系统建设。扩大港口煤炭、石油、矿石、粮食等大宗产品吞吐能力及后方集疏运通路,加快装卸系统建设;建设干线与支线衔接、装卸配套技术比较先进的海上集装箱运输系统,挖掘港口潜力,提高吞吐能力和效率。
2.9 调整海洋渔业内部结构,促进行业内部的协调发展。海洋捕捞业重点发展外海渔业、远洋渔业,调整控制近海渔业;继续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建立一批专业化、工厂化养殖基地;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建立养殖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加强海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积极改进水产品加工技术和工艺,建设冷冻系统,发展保活、保鲜技术,开发新型加工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2.10 发展海洋油气工业。加强海洋石油地质理论研究,开辟勘探开发新领域;发展先进的勘探开发新技术、水下采油和集疏运技术,不断扩大产业规模,20O0年海上石油、天然气产量要分别达到全国石油、天然气总产量的5%左右和16%以上;同时带动造船、平台建造、潜水、水下通信等行业的发展。
2.11 促进滨海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扩大滨海旅游景点,增加海上娱乐、游钓、体育、观光等方面的项目,既满足海外游客的要求,也适应国内游客迅速增加的趋势,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高产值的支柱性海洋产业。
2.12 发展盐化工业。积极开发高产、稳产、高效益的制盐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卤水和苦卤综合利用水平,研究开发镁、溴、钾系列深加工技术和新产品,加强与化工、化肥、造纸等行业的联合,促进盐化工业的发展。
2.13 促进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的形成。积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措施,引导沿海工业大量使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沿海城市以海水作大生活用水,用海水灌溉经筛选的耐盐植物,争取在21世纪初年用海水量达1O00亿立方米以上。积极发展以膜法为主的海水淡化技术,形成淡化技术装备产业,生产价廉质优的淡化水。研究开发海水化学元素提取技术,逐步形成海水提溴、镁、钾、铀、重水等新型产业。
2.14 开展新兴产业技术储备的系统研究。重视海洋资源勘探调查,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跟踪国外的发展动向,研究开发新的开发技术,适时创立深海采矿业、海洋能发电业,开拓新兴的海洋空间利用领域,推动海洋服务业、滩涂种植业、海洋药物产业的发展。
2.15 由于海岸带和邻近海域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不同行业在分配使用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许多沿海地区的陆地设施趋向临海,出现了军事设施、港口建设、市政建设争占岸线年代以来,渔业、盐业、农垦、苇田争占滩涂的矛盾一直存在。盐业、渔业、石油勘探开发、海港和航道建设,相互影响的问题也很突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各行业的政策和计划是独立、分散制定的,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行业的决策者和经营者一般只顾本身的利益,忽视其他行业的利益。
2.16 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海洋产业在区域布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主要开发活动集中在海岸带和浅海区,外海和远洋开发活动少;沿海城市附近海域、河口三角洲地区开发程度高,其他区域开发迟缓。海水养殖、海港建设、海滨旅游、海盐业等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
2.17 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加强协调与综合平衡,达到海岸、海域和海洋资源在行业间公平分配,优化配置,科学利用,各得其所,保证各行业布局合理,协调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整体效益。
2.18 根据《全国海洋开发规划》,编制省、县级海洋开发规划,协调部门选址计划,达到公平分配资源,保证各行业协调发展的目的。
2.19 依据自然条件和区域综合运输网的布局,做好港口布局规划,分别在东北、华北、山东、苏浙沪、福建、粤桂、海南七个区,建设主枢纽港,形成大中小港口结合、层次分明的港口体系。
2.20 调整捕捞业由近海向外海和远洋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海水养殖业。养殖区域布局为:渤海滩涂浅海养殖区,北黄海养殖区,南黄海养殖区,长江口养殖区,浙闽沿海养殖区,台湾沿海养殖区,两广沿海养殖区,海南沿海养殖区。
2.21 规划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布局。200O年以前油田勘探开发集中在珠江口、渤海、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海域,共开发油田18个,气田4个,东海的平湖气田等也要投入开发建设;2O00~202O年重点开发莺—琼大气田,以及东海和南海其他区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
2.22 全面发展滨海旅游业。逐步形成五大旅游带:环渤海旅游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滨海旅游带,以福州为中心的东南滨海旅游带,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滨海旅游带,以及海南旅游带。
2.23 调整海盐业和盐化工业布局。海盐业的重点地区是山东莱洲湾沿岸、河北沿海、辽宁沿海、苏北沿海,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发展中小型盐场。盐化工业布局与海盐生产地区布局一致,主要集中在北方大盐区,与大盐场结合。莱州湾等卤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利用天然卤水发展盐化工业。
2.24 促进严重缺水的大中沿海城市的海水直接利用。近期内主要在渤海、黄海沿岸严重缺水的城市,天津、大连、龙口、烟台等发展海水直接利用;进入21世纪,我国沿海大多数地区淡水资源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在全部沿海缺水城市推广直接利用海水。
2.25 因地制宜发展海洋能利用、海洋药物开发、深海采矿业、海洋空间新型利用项目,合理利用资源,并与其他海洋产业协调发展。
2.26 海洋产业产生的废物,也是污染海洋、影响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入海污染物总量中,2O%以上来自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港生产作业,其中主要污染物有石油和含油污水、船员生活垃圾、渔船废旧网具、港口作业产生的垃圾、清淤物质,海水养殖排放的富营养化水,观光旅游人员丢弃入海的各种废物等。
2.27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环节,交叉利用可再生资源,以及其他方式,使单纯尾端污染控制转向全过程污染控制,减少海洋产业自身产生的污染物总量,防止海洋产业污染损害海洋环境。
2.28 开展海洋产业清洁生产的宣传和培训,改变单纯在生产尾端进行污染控制和处理的观念,在海洋产业的生产全过程中重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实现清洁生产和生产绿色食品。
2.29 制定海洋产业清洁生产的标准和法规,研究和开发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为海洋产业的清洁生产和生产绿色食品创造条件。
2.30 研究和开发船舶及平台石油生产及生活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技术装备,含油污水油水分离的技术装备,以及低能耗的船用机器,减少船舶运行中的废物产出和排海数量。
2.31 研究开发水产品废弃物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技术装备,减少水产加工自身的废物产出量和入海量。研究入海农药和化肥等无害海洋环境的技术指标等。
2.32 研究和开发优质饵料和科学的投料方法,减少海水养殖过程中饵料浪费和污染养殖水域;制定适当的池养水体排放标准。
2.33 研究和开发适合各种海洋旅游娱乐区使用的游客生活废物回收、无害化处理或再利用的装置,减少娱乐区的废物排放量和清扫量。
2.34 合理利用海洋自净能力。深水管道排污可以减少污水治理费用,利用海洋自净能力净化污水。沿海城市应逐步推广污水深水管道排海工程。
3.1 海洋使沿海地区成为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海洋使沿海地区雨量充沛,适合发展农业;海洋为沿海地区提供优越的区位优势,便于进行区域间、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海洋使沿海地区(个别冰封区除外)气候适宜、空气清新,适合人类生存。全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多位于沿海地区,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l00公里的沿海地区内。
3.2 海洋对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也有巨大的作用。自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县一线以东的东部地区,约占全部国土的一半,因受海洋影响雨量较多,气候较好,成为比西部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土区域,全国9O%的人口、粮食产量、工农业总产值集中在这一地区,西部只占1O%。而其中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陆地面积只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15%,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社会总产值却占60%左右。
3.3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人口越向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沿海地区集中。目前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进入21世纪,沿海地区的人口有可能达到人口总数的75%。参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21世纪中叶中国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5O %~6O%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400毫米降水线以下的地区人口比重会进一步下降,沿海地区总人口可能达到8亿~10亿,人口密度可能达到每平方公里5O0~8OO人。海岸带要为沿海地区解决居住用地、休养用地(水域)和提供食品作出贡献。
3.4 港口和城市是带动沿海地区繁荣和发展的龙头。沿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沿海有中等以上城市25个,平均720公里一个,小城市也比较少。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以后,在18 000公里海岸线O个左右不同规模的城市和港口,形成城市化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达的地带。城市的发展既要占用陆地,也要占用岸线和水域,这既是沿海地区陆地开发的战略问题,也是未来海洋开发的重要任务。
3.6 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空间利用,例如海港和锚地、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海底隧道、海上公园、海上贮存场等。中国海洋空间利用规模和范围都比较小,主要利用方式是海港建设和锚地、海滨浴场和公园、海上贮木场、海上倾废区和海底管道、电缆铺设等。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必将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有必要作为战略性问题做出统筹规划。
3.7 研究开发多种海洋空间利用方式,有计划地把沿海地区生产和生活空间向海洋区域推进,重点利用大陆岸线至海岛之间的水域,缓解沿海地区水域和陆域空间紧张的矛盾。
3.8 建设海洋经济带,扩展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岸线、滩涂、湿地,使之成为港口建设、盐田建设、水产养殖、旅游娱乐等海洋开发基地——第一海洋经济带;以海岛为基地开发陆域和周围水域的资源,使之成为第二海洋经济带。
3.9 制定全国海岸带陆域和水域整体开发规划,分三种类型:城市化岸段、大农业型岸段、待开发岸段,并建立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
3.1O 制定海洋性旅游资源保护法规或修订有关法规条例,用法律的形式把一切适合海洋性旅游和娱乐的岸线、海滩和海水浴场、沿海湿地保护起来,无特殊政治经济原因,不准改作他用,以适应海洋性旅游、娱乐和体育活动的需要。
3.11 研究人工海岸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制定人工海岸建设整体规划,最终实现海岸人工化。及早制定建设规划以避免盲目开发的领域有;贯穿南北的滨海公路规划,河口和低洼岸段海塘工程整修和完善规划,自然保护岸段的保护规划等。
3.12 水资源不足是制约未来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水资源只占世界淡水的7%,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2000年水资源短缺量可能超过10O0亿立方米。沿海地区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地带,也是用水量最大的地带。除南方少数地区之外,大部分沿海地区水资源不足, 1993年有300个沿海城市缺水,经济损失上百亿美元。其中青岛、烟台、天津、大连等沿海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受到水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
3.13 海水在解决沿海工业和大生活用水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在现代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用水、大生活用水、耐盐植物灌溉用水,都可以直接利用海水,通过淡化的方法还可以解决部分饮用水。海水是解决沿海地区大量用水的主要源泉之一。
3.14 逐步扩大海水利用范围和规模,21世纪海水利用总用水量每年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
3.15 选择缺水严重的沿海城市进行海水直接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包括推广青岛等市建设海水厂、扩大工业直接利用海水的经验。
3.16 选择沿海新建生活区进行海水冲厕示范工程建设,使7O%以上冲厕水用海水。在沿海干旱农业省份进行海水灌溉试验,包括筛选耐盐植物,开发试验海水灌溉技术和方法等。
3.18 保证人类充足食物是世界性的战略课题。中国耕地只占世界耕地总数的7%,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2%,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最难解决的战略性问题。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几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口以每年10OO万以上的速度增加,食物供应问题必然越来越严重。
3.19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中许多动物和植物可以食用,是潜力极大的食物宝库。目前,海产品提供的食用蛋白质占人类蛋白质总消费量的1O%以上。海洋中还有大量天然动植物资源有待开发利用,近海水域还可以变成人工海上农牧场,成为大规模食品生产基地。
3.2O 合理开发天然海洋食物资源,逐步把约700万公顷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可养区域建成海上养殖场,把近海可以放牧的海区建成海上牧场,形成规模逐步扩大的“海洋农牧业”,提供沿海地区IO%以上的食物资源。
3.21 进一步发展滩涂和浅海水产增养殖业,包括扩大增养殖面积,提高增养殖技术水平,增加品种,提高产量。
3.22 用工业技术改造海上增养殖业。用海洋工程技术建造大型鱼圈和监测系统,以自动化技术区分鱼类大小自动投放饵料,用无线电技术自动监测水温、盐分、潮流等水文要素,提高海洋的食物生产能力。
4.1 中国岛屿众多,面积大干50O平方米的岛屿共有6 500多个,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400多个。海岛是联结陆域国土和海洋国土的海上基地,兼备丰富的陆海资源。海岛具有天然的港址资源,某些岛屿有建设深水良港的条件;海岛有一定的土地资源,可为各行各业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许多海岛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宜人的气候条件、平缓开阔的沙滩和浴场,可以发展旅游业;海岛周围的浅海和滩涂,是海水养殖的良好区域;不少岛屿还蕴藏着一些非金属和金属矿物,可提供一定的工业原材料;某些海岛及周围海域的油气资源,更为人们所瞩目。总之,中国海岛资源潜力较大,是发展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的宝贵财富。
4.2 海岛地理环境独特,相对孤立地散布于海上,岛陆之间和岛屿之间的联系比较困难;海岛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有限,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海岛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和生活条件不利。总之,海岛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诸多不利因素不仅增加了海岛开发的难度,而且还会影响到海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3 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创造条件,给予优惠政策。海岛开发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和基础设施落后,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海岛基础设施的改善有赖于政府、社会公众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海岛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创造优越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特别重要的是创造改革和开放的软环境。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加强海岛综合管理。要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海岛资源,避免盲目和破坏性的生产活动;在开发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要特别重视那些在保持生物多样性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岛屿。
4.5 开发海岛,不仅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而且也可弥补陆地资源的不足。海岛是发展海洋产业的基地,是海上生产活动的后勤服务场所。沿海岛屿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海岛的开发蓝图已被列入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中。由于多数海岛地处前沿,与海外有更多便捷的通航、通商条件,能够吸引大量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理想阵地。海岛开发不仅可以改变海岛本身的社会、经济面貌,而且也是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腾飞。
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岛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海洋捕捞、海岛盐业和海上交通运输发展较快,海水养殖、海岛旅游和海岛工业正在崛起。
4.7 中国海岛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经济基础薄弱,开发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又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开发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各地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海岛开发热,另一些地区尚未引起重视,基本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开放程度较低,多数岛屿没有完成由“封闭型”、“内向型”向“开放型”、“外向型”的转化;大部分海岛开发程度不高,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经济效益较低;一般海岛重开发、轻保护,环境质量有所下降;某些岛屿由于过度和盲目开发,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多数海岛基础设施很差,不能满足开发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
4.8 海岛经济开发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系统工程。海岛开发应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方针,以全国国土总体开发规划和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为依据,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以市场为导向,岛陆协调发展,囵岛制宜,发挥优势,科技兴岛,以及开发与保护并举等为基本原则。
4.9 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取到21世纪初期,主要海岛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经济建设有较大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有较大的进步,海岛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4.1O 深入进行海岛调查,完成市县级大比例尺海岛功能区划,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开展海岛资源、环境监测和评估,为制定海岛发展规划和做好综合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11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海岛开发规划,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分期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
4.12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研究海岛经济的发展规律,总结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海岛经济开发模式。
4.13 根据《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和省(区、市)海洋开发规划,做好重点海岛综合开发建设工作。
4.14 坚持“科技兴岛”方针,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选择适当岛群,进行“科技兴岛”开发试验,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广。
4.15 分类进行联陆开发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抓好联结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岛开发建设。
4.16 帮助贫困海岛制定“脱贫开发工程”计划,在资金、人才、科技、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4.17 开展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人才和先进科技投入海岛开发活动。
4.18 海岛大多数是小而分散的地理单元,一般蕴藏的资源比较单一,过度开发某种资源,不但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可能制约岛屿其他功能的发挥。所以,只有保持合理和适度开发,才能保证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9 海岛远离大陆,且被海水分隔,每个海岛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生态环境地域系,岛陆、岛滩、岛基和环岛浅海四个小生境,都具有特殊的生物群落,从而构成其独立的生态系统。由于海岛面积狭小,造成海岛地域结构简单,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物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小,稳定性差;极容易遭到损害而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可能破坏良好的生态经济系统。
4.20 中国海岛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岛屿资源和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一些开发较早较快的海岛,也出现了一些资源遭破坏,环境质量大滑坡的憾事,对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措施,控制污染,防止生态破坏,使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持续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4.21 积极保护海岛资源和环境,使海岛开发能够合理、有序、持续、高效地发展;不断提高海岛环境质量,使海岛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4.22 制定和实施《海岛开发与保护管理条例》促进海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3 鼓励企业努力改造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和能源,使海岛经济达到高效、优质、清洁生产的目标。
4.24 加强综合管理和行业管理,防止海岛渔场过度捕捞,乱砍乱伐海岛森林和乱挖乱采岛礁的破坏性开发活动。
4.25 控制陆源、岛源和海上(船舶、平台)污染,保持海岛周围优良水质。
4.27 制定海岛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建设,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4.28 中国共有无人岛屿6 O00多个,这些岛屿大多因远离大陆、面积狭小、资源单一、生产和生活条件很差而长期无人居住,有些也只在渔业生产季节有人短期居住,基本上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然而,无人岛也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国防价值,它们同样是宝贵的国土。无人岛的资源、环境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不少无人岛屿有良好的植被,可供鸟类、蛇类及其他珍稀动物生存,有些无人岛蕴藏有丰富的矿物,尤其是处于油气资源盆地的岛屿更被人们视为海上明珠。在某种意义上说,众多的无人岛屿正是海洋开发事业未来的重要阵地。
4.29 长期以来,中国无人岛屿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有些岛屿资源、环境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如植被破坏、礁滩被毁等),有的岛屿主权遭到严重的侵犯。加强无人岛屿的管理和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地步。
4.30 无人岛的开发和管理具有极大的难度。在当前条件下,应该贯彻“先保护、后开发”、“重点保护,适度开发”和“多自然发展,少人为改造”等保护原则。要在海洋立法方面把无人岛的管理和保护列上议事日程。
4.31 转变观念,增强对无人岛重要价值的认识;从立法、执法和行政管理入手,把无人岛的管理和保护纳人管理机构的日常工作范围;掌握无人岛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无人岛生态环境保护、近期的保护性开发试验和远期的规模开发打下基础。
4.32 制定和实施“无人岛管理与保护条例”,在法律上巩固无人岛屿的重要地位。
4.34 建立无人岛开发利用许可证制度,规定相应的申请、审批程序和监督检查制度。
4.35 开展无人岛及周围海域的资源调查和勘探工作,为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36 制定无人岛及周围海域资源开发的远景规划,按海岛资源、环境价值、客观需求和开发条件归类,逐步予以实施。
4.38 中国海岛基础设施,近年来有较明显的改善,但仍处于滞后状态。海岛交通设施落后,港口码头既少且小,岛屿之间,岛陆之间客货运输动力严重不足,公路多为简易型,路基较差,极易出现道路阻断现象;有民航机场者更是寥若晨星。岛上能源不足,供电紧张,不仅严重影响岛屿经济发展,而且也不能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海岛陆域的面积狭小,径流短促,加之缺乏保水蓄水工程,淡水资源十分匾乏。此外,通讯设施落后,成本费用较高,也严重制约了海岛经济的发展。
4.39 彻底解决重点岛屿的交通、能源、水源和通讯问题,并逐步实现现代化;一般岛屿的基础设施要有显著的改善,使其逐步适应海岛经济开发的需求。
4.40 利用邻近大陆和经济发达海岛的经济实力和基础条件,统筹规划,分别建设局部地区的交通网、电力网、通讯网和供水网。尽可能采用低消耗、低成本、节约型的工程设计方案。
4.41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发海岛新能源,经过示范,大力推行海岛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能工程建设,以求自力更生,解决海岛能源问题。
4.42 研究、设计、建造各种适用于海岛的蓄水、供水、排水和节水工程,经过示范,大力推广。
4.43 开发建设适用于海岛的海水淡化工程和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力争降低成本,普及推广。
5.1 海洋是生物资源的宝库,海洋生物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已知全世界海洋中有生物种类20多万种,其中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其他多种用途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在许多国家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每年为全球提供了22%的动物蛋白。世界海洋渔业每年生产大约8 000万~9 000万吨鱼类和贝类,其中95%来自国家管辖海域,即20O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覆水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2年,世界年人均鱼消费量为13公斤,大部分来自于海产品。中国是世界上海洋渔业大国之一,海洋捕捞年产量已达760多万吨,其中远洋渔业产量仅占7%左右,即每年有700多万吨的渔获量是从中国沿海海域获得的。中国的年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公斤(199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5.2 开发利用和养护管辖海域及公海生物资源是世界各国的权利和义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沿海国“应通过正当的养护和管理措施,确保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维持不受过度开发的危害”,还规定“所有国家均有权由其国民在公海上捕鱼”,同时有“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义务。中国应该合理开发与保护管辖海域的资源,合理利用公海生物资源,积极参与公海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5.3 中国海洋渔场总面积281万平方公里,主要渔业经济种类20多种。海洋生态系统多种多样,既有典型的红树林生态系、珊瑚礁生态系、河口生态系,也有数量庞大的港湾,成为中国近海生物繁衍、生长的摇篮,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渔业种群生态分布既有完全位于
中国管辖海域范围内的,又有跨越两国或两国以上管辖海域的;生态群落也较多样化,既有单一种类较大宗的,又有多种类较小种群混合的。中国管辖海域生物资源的开发、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复杂而又艰难。
5.4 海洋渔业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近海主要经济鱼类捕捞过度造成资源结构人为改变,渔业经济价值下降;对跨越国家管辖范围的渔业种群尚未完全形成有效的双边或多边管理和保护机制;某些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和沿岸、入海河口区幼鱼产卵场水质恶化,产卵场外移,种群结构改变;人类涉海活动使某些典型海洋生态系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类健康。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存在问题已经影响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5.5 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17章“保护大洋和各种海洋,包括封闭和半封闭海以及各沿海区,并保护、合理利用和开发其生物资源”要求:“需要在国家、次区域、区域和全球各级对海洋和沿海区域的管理和开发采取新的方针”;其方案领域C“可持续利用和养护公海生物资源”,方案领域D“可持续利用和养护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洋生物资源”,把海洋生物资源问题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养护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5.6 《中国21世纪议程》第14章“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强调,海洋资源的管理重点是:强化海洋生物资源管理……最终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建立大海洋生态系监测与保护体系和环境预报服务体系;建立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并加入国际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在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高沿海居民生活水准,开展大洋、极地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公海生物资源。
5.7 为防止海洋生态系的退化,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计划地建立相当规模和数量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保留区,形成区域性、国际性海洋自然保护区网,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改善及完善各种有效的开发利用技术措施,合理利用经济鱼类;完善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法规体系,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维护海洋生态系的良好状态,形成养护、研究和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
5.9 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大陆架制度的建立,使全世界海洋总面积的35.8%(约1.3亿平方公里)将成为沿海国的管辖海域,并将向国土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开发和保护管辖海域生物资源是解决食物和营养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
5.10 中国将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管辖海域制度。搞好2O0海里专属经济区生物资源的基础评价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是对20O海里专属经济区实施有效的国家管辖的基本前提。
5.11 由于主要河口区和大中城市沿海区不同程度被污染,鱼虾产卵场和育幼场消失或外移;近海渔场因长期多方酷渔滥捕致使传统渔业经济种类几近消失,如大、小黄鱼已从历史最高年产量的19.6万吨(1967年)和16.3万吨(1957年)下降到目前的3.4万吨(1993年)和7.8万吨(1993年);而最低年份曾降到2.6万吨(1985年)和1.9万吨(1984年);我国已多年未进行系统的渔业资源基础调查和资源普查,海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不明,渔业生产缺乏资源导向,同时因各种原因使渔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由于缺乏生物资源基础评价,对海区生态系统内在关系了解不全面,影响开展典型和濒危生态系、生物物种的养护和保护工作;被多国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常因各国的单方面管理造成一些矛盾和冲突,使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得不到完整的保护。
5.12 进一步查清海区生物资源的数量、分布,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规律,以及重要鱼群的徊游规律。
5.15 建立双边及多边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系养护与保护合作机制,促进区域海洋事务合作机制形成。
5.18 在中国管辖海域进行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项基础调查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渔业资源调查和探捕,为渔业资源管理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5.19 开展海洋生态系调查,重点开展河口区、港湾、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的凋查。主要包括:水域生产力调杏研究,海洋环境变化和海洋开发活动对海洋生产力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的结构、功能、特点和规律,生物分布时空变化,生物种的演替和营养层的耦合,群落结构及其适应性,生物种的自然补充量等,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5.21 开展国际合作,进行联合或协作的生物资源同步调查,促进多边渔业资源保护协议的实现。
5.23 中国海洋渔业产量的70%~8O%捕自近海渔场,目前中国有海洋机动渔船25.2万艘,功率达796.7万千瓦,其中只能在近海作业的146千瓦(合2O0马力)以下机动渔船3万多艘,功率达272.3万千瓦;还有各种小型非机动渔船、渔筏、舢板等9万多艘,共19万多载重吨;沿海群众渔业人口51O多万人。庞大的渔业捕捞力量遍布在18 0O0多公里海岸线O米等深线 捕捞力量已经过剩,而沿海渔区农村劳力还在不断地转向捕捞生产,沿岸、近海捕捞生产秩序混乱,渔政管理困难很大。捕捞结构长期严重失调,大量反复底拖网作业给底层和近底层渔业资源带来毁灭性灾难。近年来,电捕鱼工具呈蔓延扩大趋势,刺网发展失控,网目减小,丧失了刺网原本具有的渔获选择性强的优势,近海渔业资源面临新的威胁。
5.25 中国的海水养殖业位居世界第一,养殖面积40多万公顷,产量278万吨,从业人口逾30O万人,已成为年总产值达数百亿元的庞大产业。但是,在快速发展中已出现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养殖资源与养殖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已成为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突出矛盾。必须加强对养殖资源与环境的容量研究,加强对养殖业的宏观管理,确保海水养殖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5.26 加强沿海群众渔业管理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关键,只有下大力气,狠抓不懈,并将这一问题列入沿海各级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才能使我国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成为可能。
5.27 严格限制渔船增长,使近海捕捞力量降低到可维持其最佳渔业生产的良好水平。
5.29 逐步实现沿海渔业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在现有收取资源增殖保护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建立渔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实现配额捕捞。
5.30 争取通过10~20年的努力达到沿海渔业资源的初步改善,维护养殖资源与环境良好状态。2010年以后使中国近海渔场某些传统经济种类有所恢复,资源数量明显增加,资源质量提高;21世纪中叶争取使大多数传统经济种类的资源得到明显恢复,达到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近海渔场农牧化。
5.31 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以法律、经济、科学和行政等各种手段有计划地逐步调整重要经济鱼类的捕捞量,把捕捞量压缩到小于其种群增长量的水平。严格限制沿岸水域的定置网具;限制沿岸拖网渔业,改革渔具渔法;杜绝损害幼鱼的各种市场。进一步加强对禁渔区、禁渔期的有效管理,增建不同类型的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区、禁渔区;规定合理的禁渔期、休渔期。
5.32 改善渔场生态环境。在协调一致的总体规划下,选择条件适宜的沿岸海区,试验并逐步扩大投放保护性人工鱼礁,形成渔获型人工鱼礁化的近海渔场;扩大放流增殖品种和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定向改变沿岸渔场的渔业资源结构,提高渔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5.33 开展近海渔场资源核算研究,促进渔业资源资产化管理,包括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为实现渔场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并尽早纳入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5.34 开展大规模海水养殖区域的养殖容量和潜力分析研究,建立优化模式和示范区。
5.35 完善沿海群众渔业管理法规。用法律的形式保护资源,保护渔民合理的渔业生产活动。法规的实施需要政府、民众的共同努力,使其成为沿海渔区家喻户晓的乡民公约。
5.36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针对某种海洋保护对象划定的海域、岸段和海岛区,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上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政府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已建成7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一批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5.37 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特殊性,以及海洋开发利用对区域的特殊需要而划定的区域。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和开发方式不同于一般保护区,其目的在于科学、合理、持续地利用区域内的各种海洋资源,并求得最佳的综合效益。目前,中国尚未选划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
5.38 在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球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的大背景下,中国现有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类型、保护范围、现代化管理手段、保护区功能及保护区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均与现实及长远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5.39 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是保证沿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加速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科学研究、选划和建设进程,为于孙后代,为全人类保留更完整的大自然的馈赠,为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贡献。
5.40 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上,再建立一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及时抢救一批正受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物种。
5.43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开展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环境和生态系动态变化的科学研究,为保护和管理、开发和利用活动提供指导性信息。
5.44 加强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加速建设已经选划的保护区;完善现有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增添必要的设备和设施。制定《海洋自然保护区评价标准》,开展阶段性自然保护区功能和必要性评价,评估拟建保护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完善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制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标准》,健全保护区规章制度,建立培训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5.45 选划和增建一批国家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立海岛独特生物生境保护区系列、海岸湿地生态保护区系列、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系列、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系列、珍稀和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系列等。
5.46 选划建设海洋特别保护区,制定《海洋特别保护区条例》、《海洋特别保护区评审参考标准》、《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适合于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管理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
5.47 积极开展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国际与区域合作,在保护区管理、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
5.48 中国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海洋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之一。《中国2I世纪议程》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单独列为第15章;同时在第14章“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案领域中,特别强调“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高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准”。
5.49 海洋是生物多样性丰度最大的地球空间,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海洋生物已经鉴定的种类达20 278种,其中:鱼类占世界总数的14%,蔓足类占24%,昆虫占20%,红树植物占43%,海鸟占23%,头足类占14%;造礁珊瑚物种约占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系造礁珊瑚种数的三分之一。中国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红树林生态系和河口生态系有其独特的生态特征,加强中国海洋生态系的研究与保护,对于世界海洋生态系的研究与保护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5.50 由于海洋开发活动不断增加,沿海经济及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且这种损害正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抓紧研究与保护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5.51 几十年来,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了大量的调查、科研成果,建设了一批珊瑚礁、红树林、海岛及海岸生态系统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挽救了大批濒危物种和生境。但是,无论是与中国陆地情况相比,还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都还比较薄弱。例如,有甲动物类等7个门类的海洋动物在中国尚没有调查研究记录,有权威性的海洋生物志尚未出版,等等。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5.52 查清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制定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5.55 在沿海城市建立各具特色的海洋水族馆,形成从南到北,物种齐全的科研、教学、物种保护网络。
5.56 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开展中国海海洋生物调查和研究,制定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对濒危物种的现状、生境、分布、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濒危原因进行调查和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中国海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和保护规范。
5.57 开展保护区外海洋生态系及物种保护。制定“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条例”;保护中国和全球珍贵的海洋生物物种;保护红树林生态系和珊瑚礁生态系。
5.58 建设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与监测系统。开展海洋生态系物种资源的长期动态监测,逐步建成海洋生态系监测体系;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信息系统并实现与世界相关信息系统的联网。
5.59 积极开展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国际与区域合作。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转让、人员培训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包括开展跨国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5.60 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示范工程建设。积极采用旅游模式、人工养殖模式、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模式等,寓教于游、主动式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的保护行动,达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的,促进公众自觉保护意识的普及。
6.1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新世纪,海洋必将对未来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而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则依赖的是科学技术的支撑,正因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才使现代海洋开发成为可能,并有可能进入持续开发利用的新阶段。目前,中国海洋科学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海洋及其可持续利用所起的作用还比较小。为此,必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科技水平,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使其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6.2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沿海国家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联合国《21世纪议程》(17.13)强调以科技手段促进沿海区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和技术界能对环境与发展的决策进程做出更公开和有效的贡献(17.31);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促进可持续管理的科学基础,增进科学的了解,改进长期的科学评价,增强科学能量和能力(17.35)。《中国21世纪议程》第6章方案领域D,将科学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和科技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列为主要行动方案领域,并将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体系建设、开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相关的基础学科研究、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开发研究、相关的海洋学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列为重要的行动,以满足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于1993年发布了《海洋技术政策》蓝皮书,系统地制定了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政策。
6.3 认识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不能单纯依赖海洋科学技术,电子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等也将是海洋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科学基础。中国政府已作出科教兴国、加速科技进步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科学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科学技术,将重点致力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中的服务保障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以提高中国海洋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缓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给中国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困难,促进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做出贡献。海洋科学技术还将在探索海洋的自然规律、积累科学知识、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做出贡献。
6.4 《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实施,标志着中国正走向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阶段,振兴海洋经济对科学技术进步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国家将通过各类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逐步增加对海洋科学技术进步的投入,以推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形成。同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进程,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海洋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
6.6 海洋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只有充分了解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掌握其变化的规律,才能合理地安排各种海洋开发活动;只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海洋;只有对海洋开发活动实施较为严格的科学管理,才能促使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达到海洋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海洋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和海洋开发管理科学研究。
6.7 海洋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以世纪性的眼光把全球性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海洋的持续利用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所能获取的科学知识,评价海洋可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确保开发利用海洋的行动和政策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6.8 为促进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全面厂解海洋,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家正在对海洋系统与生命支持能力.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海洋与陆地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海洋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可靠的科学基础。
6.9 海洋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加速海洋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应在加速自己的海洋科学研究进程及海洋呵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建设的同时,积极促进海洋科学国际合作与交流。
6.10 加强与海洋可持续利用有关的管理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的研究,为协调海洋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6.11 与海洋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有关的管理科学的研究。包括资源再生过程和环境演变规律研究,海水养殖容量研究,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研究,综合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机制研究,符合可持续利用原则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政策的研究与制定等。
6.12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包括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及灾害事件研究,物质通量和输送循环过程研究,陆架环流动力学和沉积动力学研究,碳、氮等生物要素通量和循环过程研究等。
6.13 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包括近海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容量研究,食物链和营养动力学研究,生物资源补充动态及优势种交替机制研究,入海污染迁移演化规律和海洋自净能力研究。
6.14 海洋变异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包括陆架区对二氧化碳吸收转移的生物地球化学和物理过程研究,海洋环境变异对气候变化及全球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6.15 海洋资源和环境的科学评价。用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对不同海区的环境做出健康评价,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做出评价和预测,为制定政策和开发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6.16 获取和积累与海洋可持续利用相关的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建立与海洋可持续利用有关的海洋科学、其他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数据库。改变海洋环境系统、海洋资源系统和海陆交界区域生态系统的短期与长期的科学评价方法,建设评价和预测体系,积极开展评价和预测研究活动。
6.17 中国陆地资源人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现有的陆地资源开发利用形势更加严峻。海洋具有丰富的、开发利用潜力极大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空间资源等,是巨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深化海洋资源勘查,依靠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探索新的、可开发的海洋资源,是中国在21世纪发展的需要。
6.18 依靠科技进步和对海洋逐步的、深入的认识,探索新的可持续利用的海洋资源,为世代利用海洋和从海洋持续获取利益提供资源储备。
6.19 开展中国近海及深海油气资源勘查;发展中国海洋石油地质理论,研究中国大陆架和海洋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开辟油气开发新领域。同时,开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新技术装备的研究,提高资源储量评价技术和测试技术水平和能力。
6.2O 积极探索海洋中可利用的生物物种、化学元素、淡水资源等新的、可开发利用资源。
6.21 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储量的调查和评价。进行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研究等。
6.22 加强深海矿产资源的调查。先期开展海底多金属结核勘探,选定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矿区;发展深海勘探技术,逐步开展其他可利用的矿产资源勘探;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战略和发展模式。
6.23 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在战略上正从外延型向效益型转变,要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为大力推进海洋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6.24 海洋开发技术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有计划地开展海洋领域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和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加快海洋传统产业改造,保证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6.25 实现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海洋开发技术研究、实验、推广应用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机制;逐步提高科技在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中的贡献率;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和产业群快速增长;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6.26 完善和宣传《海洋技术政策》(蓝皮书),促进海洋开发技术持续发展。
6.27 研究开发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化学元素提取技术、海水直接利用技。bob半岛在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