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反腐需制度堵漏发布日期:2024-10-21 浏览次数:

  据媒体报道,近些年,一批科研单位频发贪腐,引发各方对科技经费投入方式的广泛关注。事实上,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线%都用于开会、出差等。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科研体制在世界范围内赚足了“面bob半岛在线登录子”和“里子”。10月,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似乎能够说明,我国科研体制这个摊子也是能够出成绩的。可是,回归现实,在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未形成规模的当下,如果政府拨出的科研经费不能被完全保证用于科研之中,一个诺贝尔奖也不会给国人带来多少信心。

  冰冷的数据,最容易说明“科研经费不科研”的现状——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而且,科研经费似乎已经成为公款报销的一个“大筐”,只要是想往里面装,便什么都能装得下。会议费、工资和福利、吃喝、考察、出国、买车、交通、办公费用以及零花钱,几乎都可以来自于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腐败,向来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腐败”。大学被人们誉为象牙塔,科研机构更是对外行人来说非常神圣高雅,在许多人心目中,这些单位是不同于官场的“一方净土”。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科研腐败案,却一再警示人们,教育和科研领域绝非清净之地。

  只负责立项而不负责监督,只负责花钱而不负责讨要回报,这让我国整个科研体制变成了许多科研人员觊觎的富矿。以至于在过去一年的反腐中,高校不可避免地成了重灾区。2015年全年,共通报34所高校的53名领导,平均每周1名高校领导被通报。科研体制内部的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以我国每年投入科研经费1万亿元左右计算,至少有6000万元做了与科研和学术无关的事情。与公款被侵占和浪费同样可怕的是,科研经费的异化会成为我国学术人才的“精神”。与清贫的学术之路形成强烈反差之后,套现科研经费就会成为许多科研人员的首要追求。它诱使一些人投身于科研,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科研工作并无多大兴趣,而是“意”在科研经费。于是,拉关系,走门路,争项目,拿课题,是远远比科研本身更重要的大事。而课题一旦到手,一个课题组就会成为一个“项目部”,有独立的支配资金。至于科研成果,往往就是换几篇论文发表出去罢了。

  必须遏制科研经费“跑冒滴漏”,学术科研腐败频发,要求我国科研学术机构必须建立一个客观的、独立的监督机构。科技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科技部将建立一个透明的、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台,公众未来可以在网上按照专业、单位等,查到各个部门立了什么项目,以后的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至少要在本课题或本单位内部公开,但愿这样的监督机制能够早日建立。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详细】

  【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