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发布日期:2024-10-21 浏览次数:

  公司主营业务为地理信息产业中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业务,地理信息产业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新技术服务业。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正在从高速发展转向更加注重能力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整体上来看,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地理信息产业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产业发展产值规模持续提升,但增速所有放缓。根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2023年11月发布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7,787亿元,较2021年度同比增长3.5%;过去10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4.6%。

  地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呈现出以下5大重要特点:

  地理信息具有强基础性,是数字中国的时空底座。2021年 10月,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重点突破关键软件,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地理信息具有主权性、涉密性、精准性、基础性和共享性等 5大安全属性,作为与人口、法人和宏观经济并列的 4大基础大数据之一的地理信息数据,因服务领域空间广泛,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以及技术进步的发展,使得其安全属性的地位日益凸显,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发展以及硬件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地理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地理信息是时空底座,通过遥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物联网和区块链以及数字孪生等多维度信息技术的加持和融合,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并赋能各行各业、服务千家万户。地理信息数据、技术和业务的多重融合,成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现实社会活动中超80%与地理信息有关。地理信息是战略性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和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支撑。服务领域涵盖自然资源、城市治理、水利、应急、住建房管、农业农村、交通、生态环境、文物保护、文化旅游、水务、消防、通讯、医疗卫生、司法、统计等各行各业,覆盖了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以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2年12月2日,《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同时提出,建立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探索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

  2023年 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2023年 10月,国家数据局成立,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和统筹数据资源资源共享及开发利用,有助于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促进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建成。

  2023年 8月,《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测绘地理信息是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同时要求,到2025年,完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形成新型基础测绘业务格局;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基础测绘统筹管理、协同建设机制初步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基础制度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全监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增长。到2030年,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景三维中国、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全面建成;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基础制度基本建立,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基本形成;测绘地理信息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上述意见和精神为地理信息相关企业转型升级明确了目标方向,在产业发展环境和实施保障等具体措施领域给予了支撑。

  上述一系列有关于产业发展的国家及部委相关政策的有力出台,有利于激发地理信息产业的活力和引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迅速兴起并保持高速增长,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等一系列国家政策规划的出台,以及北斗导航系统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必将进一步优化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跨越。未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大数据时代,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将对地理信息服务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引起地理信息服务业产业链结构的调整。

  产业链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变长的趋势。目前,地理信息产业的产业链环节主要为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产品及应用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地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可以直接创造价值,为用户提供服务。而地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需要掌握专门的技术,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行业背景,因此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增值的产业链环节。此外,地理数据与其他大数据的集成,地理大数据的存储、管理与运营都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在大数据时代,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链环节。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变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对测绘科学不断渗透,地理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产品内容及服务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测绘”将成为地理信息服务业新常态。

  “互联网+测绘”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众源地理信息技术和现代测绘技术等手段实现基础数据采集,并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管理,逐步实现测绘数据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最终全面实现测绘手段和成果应用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是智能测绘、泛在测绘与知识服务为一体的新一代测绘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以需求为导向的地理信息服务企业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综合性,即地理信息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从单一内容的服务向多类型服务发展,从满足单一需求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发展,从提供某一种产业活动向提供多种产业活动发展。地理信息服务企业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同时也顺应和体现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近年来,3S技术趋于融合发展,地理信息服务领域的内外业一体化、软硬件一体化也更加明显,同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也使地理信息服务企业提供应用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成为可能。二是个性化,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发现需求、挖掘各类信息、解决各类问题的需求将迅速增长,公众用户的个性化产品发展空间广阔。

  公司所处细分行业是地理信息产业中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行业,是采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对测绘地理信息资源进行生产、开发、应用、服务、经营的全部活动,以及涉及这些活动的各种设备、技术、服务、产品的企业集合体。

  按照技术特征进行划分,测绘地理信息产业主要包括测量业、地图出版业、导航定位业、遥感业、地理信息系统业等五大产业分支,每个产业市场又包括技术市场、产品市场、信息市场和劳务市场等。

  A、产业上游:硬件是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撑,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所涉及的硬件设备,除了各种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与基础设施之外,还包括各类测量仪器、图形图像处理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地图数据采集设备、航空摄影和数据采集设备、卫星导航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等。

  B、产业中游:数据采集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也是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数据采集包括测量、遥感数据采集、卫星导航定位数据采集等。地理信息软件及系统服务是对获取的数据资源和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目前该服务环节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房产、交通、铁道、统计、公安、紧急事务处理、经济规划、农业、林业、海洋、军事等等。

  C、产业下游:在现有产品和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各种营销服务、技术和软件的培训和咨询服务。为许多其他IT分支提供空间信息资源与空间分析功能,如电子商务、LBS、室内导航、车载导航、手机导航、智能交通(ITS)、智慧城市等,扩展了地理信息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行业广泛应用于政府、商业、民用领域,成为现代化信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包括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等公益性事业和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地理信息产业。随着现代测绘产业的成熟,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信息需求量的扩大,以现代测绘和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为基础,以地理信息开发利用为核心,开展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测绘地理信息产业逐步形成。主要具有以下典型的行业特点:

  (1)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尤其测绘行业,传统上属于事业单位体系,市场具有区域分割特征,目前正逐渐推进市场化;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测绘工作的转型以及地理信息产业体系的构建,传统事业单位逐渐转变为承担市场功能的单位,目前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本行业,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元化。

  (2)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行业融合了测绘服务、信息化系统集成服务业务特征,形成了基于地理信息的行业应用体系,该行业尚处于成长期;

  随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大力普及应用,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等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化、“互联网+”与行业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地理信息资源利用需求不断增长,基于地理信息的信息化行业应用快速发展并在全球形成规模化,这个产业体系内,包括了数据采集和处理体系(包括传统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以及新兴的LiDar测量体系)、数据和位置结合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在地理信息系统之上的各个行业应用体系。

  现如今,地理信息产业处于爆发前夕,来自政府、企业、个人的巨大需求,技术设备的进步,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其核心的驱动因素。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所涉及市场如下:

  (3)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行业是大数据行业的基础,同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要素。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超过80%与时空数据有关。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而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行业是时空数据的源头,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已广泛应用于政府、民生、行业等各个领域,如智慧城市、移动电子商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土地利用分类及地域范围预测、地理空间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自然灾害(如台风、森林火灾)预警、公共卫生与医疗健康等领域。

  (4)技术进步驱动行业业务流程及应用升级、城市精细化管理是行业中长期的发展动力;

  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本行业生产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不断得到推进;勘察设计手段不断创新,城市信息模型(CIM)、建筑信息模型(BIM)和智慧工地在工程建设运营全过程中的得到应用,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核心理念,工程建设综合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反过来也会促进行业的发展。未来随着城市化及智慧城市的进一步推广,智慧交通、智能电网、物联网、通信网络等等的建设都会大量涉及到地理信息,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有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得到长足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维护也将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5)自然资源的专门化、集中化管理以及随之产生的“多规合一”模式将推动行业深入发展;

  (6)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公司所属行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社会大众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家对智慧城市、城市生命线、信息化、大数据等产业不断出台新的支持政策,有力的促进了地理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

  公司作为全国第一家省会城市改制的测勘院,于2020年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位列江苏省地理信息产业排名第1名;同时,公司自2016年起一直在全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排名前列,2023年度,公司位列2023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第19名(2022年,公司位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第 18名),此外,公司控股子公司易图地信位列2023地理信息产业最具活力中型企业第6名。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为30多家国家、省、市学术团体理事或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单位。同时,公司累计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100余项。

  作为江苏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公司基于自身长期在品牌、技术、客户资源和大数据等方面的积累和沉淀,目前在本区域内已形成较为稳固的市场地位。2023年,公司各板块积极参与行业项目评优,多个项目斩获大奖,主要荣获江苏省政府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级行业协会奖13项、江苏省住建厅等省级奖项52项、市级优秀工程奖16项。其中,公司组织完成的“南京市鼓楼区排水设施数据调查与数据建库”项目分别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评选的优秀勘察设计奖二等奖和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评选的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特大城市地下管线智能探查与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颁发的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星载SAR多维信息感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公司控股子公司易图地信组织完成的“盐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市区1:500正射影像图制作及地形图测绘”等项目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颁发的2023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

  随着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司逐步拓展区域外市场,通过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与区域内主要企业形成生产服务能力、专业服务方面的协同,重点拓展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与服务业务,公司目前已形成以江苏为主,浙江、广东、安徽、湖北、上海、四川等外省市场为辅的市场布局,已在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厦门、苏州、武汉、成都、郑州、合肥等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业务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并积累了政企大量优质客户。

  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为地理信息产业中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业务,该业务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特征,通过采集物体的位置、形状等空间属性信息并进行表达、利用。

  公司作为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主要利用时空信息的现代专业测勘方法、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为建设工程、城市精细化及智能化管理、空间位置信息的行业应用提供包括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加工处理、集成服务等在内的专业技术服务。

  按照服务领域、信息化程度,公司业务主要细分为工程测勘技术服务、测绘服务、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与服务三类。

  公司上述业务均以时空信息测量为主要技术特征,可为城市管理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以及企业工程建设、基于时空信息的资源运营、维护、服务等行业应用提供从时空信息数据采集、多源数据整合、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产品化应用的一体化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密切跟踪国家、行业相关发展政策,以创新产品研制和战略管理为牵引,在统筹公司业务、生产、人力等各方资源的基础上,在初步形成的信息化、交通、水务与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和自然资源 5大专业板块以及以南京都市圈为中心,形成的江南、江北两大区域板块的框架下,各板块内强化技术先导作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把技术突破、加强内部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升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着力打造各板块的主要竞争力,努力形成各板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信息化板块依托公司业务形成的技术及时空信息资源优势,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水务(智慧排水、智慧供排一体化等)、住建(智慧城建、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生命线等)、园林(智慧公园、园林全生命线周期管理等)、电力(智慧电力场站)、自然资源(新型基础测绘数据应用)、人防(系统集成)等行业提供以地理信息二三维技术、虚拟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开发和集成服务,形成了从时空信息数据采集、多源数据融合、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产品化应用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与服务能力。

  交通工程板块充分发挥多专业集聚优势,运用“自动、无损、智能”综合测试手段,依托“物联网+专业”平台,将为铁路交通工程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机场规划建设、公路规划建设、航港规划建设和大型精密工程提供天地空一体化的精密工程测勘和技术咨询、信息化管理服务;同时能够为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和航港营运安全提供实时、高精度、智能化的三维全要素的信息化监测以及技术咨询服务,为交通工程营运安全和永久性结构维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智慧水务板块以区域化服务、专业化的技术、组织体系和管控模式为支撑,形成成熟的专业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管网测绘、测漏、水务一张图,排水管网检测、清淤疏通及非开挖修复,水环境治理中的智能监管以及管道周边病害检测等方面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地下空间板块通过以深度介入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为目标,通过公司测绘、勘察、信息化等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核心技术和服务能力。可以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前期提供勘察和测绘数据成果,提供设计和咨询服务;为地下空间建设过程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监测、安全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服务;以及为城市地下空间运营提供评价和咨询服务。

  自然资源板块紧跟地理信息行业发展趋势,融合应用“多源测绘遥感+新型基础测绘”技术,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一站式”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同时结合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以江苏省为重点服务区域,开展 “一张现状底图”、“一张规划蓝图”和“一张管理用图”等“一张图”相关业务,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等业务为重点方向,开展相关自然资源的信息采集、技术咨询等业务。将自然资源业务向全国市场拓展,提升公司在自然资源行业的地位。

  随着城市管理、治理体系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数字化转型、“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新基建”的落地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都迫切需要空间地理数据向“全域、全息、全空间、多维、高频”推进,实现物理空间的数字孪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在数据获取、数据内涵、成果形式、更新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最终利用数字孪生城市信息模型实现数据互联共享、运行全生命周期监测、智能化管理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

  公司信息化板块与城市管网和智慧水务专业板块现阶段将重点聚焦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通过城市生命线项目搭建检测、监测技术体系和软件平台系统建设以及运行服务体系,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数字赋能于城市安全运行系统中,从地下管网安全智能监测到城市建构筑物的精细化感知,奠定了安全发展型城市在新型智慧城市安全方面的基础能力。推进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不断创新发展,协同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模式。

  城市生命线涉及燃气、供水、排水、桥梁等众多基础设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老化,我国城市化建设逐步步入运营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对城市“智慧”“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 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合肥召开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现场会,全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重点强调“四抓”工作要求,即“抓设施普查,夯实数据底座;抓物联感知,织密监测网络;抓平台建设,打造信息中枢;抓风险处置,实现管理闭环”。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涉及到多个产业领域和技术的交叉融合,涉及感知、传输、网络、平台、应用多个物联网技术层,覆盖了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安防、智慧消防、通信定位、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多个领域技术应用。

  目前江苏城市生命线建设思路为立足江苏实际,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全面系统,坚持更高标准,采取“全省统筹、试点先行、分期建设、成果共享”的建设策略,按照“综合监管+智慧监测”思路,整合、完善政府部门和企业监管系统,将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和管理要求以信息化的方式实现,将信息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进行一体化融合,在提升行业本质安全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区域设置监测感知设备进行动态监测,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覆盖全省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生命线对于城市安全提供了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监管水平的路径和实现模式,将信息化手段与动态监测感知相结合,建立并持续运营监测预警系统,对城市生命线进行动态监控分析。

  公司针对当前热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应用场景,聚焦城市基础设施风险评估、建设及运营过程安全,为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服务。结合江苏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建设一期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智慧监管系统)需求,正在开展城市内涝模型、大范围沉降隐患区智能识别模型、城市道路塌陷风险等级评价模型研究与开发。开发完成了一套面向市级监管应用的原型系统,并提炼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为后续市场跟踪和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形成软件著作权 3 项,分别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平台排水监管子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平台道路监管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平台地下管线交互系统软件著作权。

  BOB·体育综合APP下载

  2023年 4月,公司申报的《管线地理实体示范生产探索-以燃气管线为例》项目成功入选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将通过地理实体数据生产提升管线数据品质,配合一张图融合打破共享壁垒,基于地理实体构建的基础数据创建多种功能数据库,为规划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为政府监管赋能,为行业应用提供创新型案例。

  2023年7月,公司中标南京市智慧水务二期-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试点建设项目,中标金额为1,818.023万元 ,标志着公司在城市生命线项目领域市场拓展取得初步进展,有利于提高公司在城市生命线项目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公司依靠已经建立的各种销售网络渠道、信息资源和良好的客户关系,广泛收集与自身所处行业有关的业务信息,指派有关部门做好客户关系的维护与跟踪工作。公司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以招投标和商务谈判等方式取得客户合同或业务委托书。

  公司通过招投标和商务谈判取得客户合同或业务委托书后,同时内部立项。公司的业务主要采用定制化服务的模式,服务方式以自主服务为主,主要分为方案设计、外业测勘、内业数据加工(试验)等环节。

  公司主要采购对象为劳务服务、技术服务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等。公司服务采购模式主要采用比选比价方式。

  对比测绘服务、工程测勘技术服务中工程测量,公司工程测勘技术服务中岩土工程勘察类业务除对于各个测量对象的空间表达之外,且增加了对土壤特性的分析、识别的过程。具体流程如下:

  2023年,在面临国内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加剧和客户需求增长放缓等种种不利局面情况下,公司聚焦战略与核心市场,立足主营业务,公司上下始终坚定信心,坚持“技术立企”,在管理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597.0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4,494.6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6.94%。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如下:

  我国城市测勘行业的企业竞争趋于同质化,集中表现为技术水平相近、业务领域重叠、管理模式雷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公司突破同质化竞争重围,走差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面对行业准入门槛降低、新竞争者不断涌现的竞争环境,单纯的数据生产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也不足以构成市场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3年伊始,公司经过审慎分析和论证研究,着眼于公司长远发展,明确公司“数智化”和“地下空间综合治理”两大业务战略方向,在此基础上,公司深知只有加大科研投入,坚持技术引领和技术创新,是公司目前突破同质化竞争重围,走差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2023年度,公司研发费用支出4,910.80万元,占2023年营业收入6.41%。本年度公司研发部门和主要专业板块重点开展和持续推进包括“三维数字底座优化及各板块原型支撑”、“轨道交通智慧工务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和“卫星遥感影像智能化处理与行业应用能力建设”等18个年度竞争力计划建设项目。

  2023年7月,公司专利“一种基于车载激光雷达数据自动提取道路地形图高程点的方法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公司将继续通过技术进步引领公司发展,通过技术发展赋予传统专业板块新活力,进一步构建应对市场竞争的“护城河”,实现业务与技术双轮驱动。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1项。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以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做专做强专业板块为方向,在稳定南京区域市场份额的同时,在省外区域市场重点布局、布点,同时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优化。

  2023年,公司积极跟踪江苏省城市生命线项目开展和推进情况,充分调研客户潜在需求,客观分析行业痛点和竞争对手的优劣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技术发展新路径,强化各板块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希望建立起企业级的城市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升核心业务部门面向智慧城市行业应用服务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

  2023年,公司在战略方向的指引下,加大了对信息化板块的资源投放力度,在人力资源引进和规划、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

  公司非常重视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成效的好坏决定了与同行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差距。因此,公司近来年一直在优化生产管理环节方面,特别是重点围绕落实安全生产、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开展工作。

  近年来,公司一直持续强化大项目成本预算控制力度,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预决算成本控制,不仅强化了公司上下全员成本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司专业品类多和多专业协同生产的成本优势,为公司持续改进生产作业流程和降本增效探索一条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之路。

  2023年,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波动,致使公司主营业务项目毛利下滑,公司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综合管理体系与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精细化管理力度,针对在经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分析查找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持续改进,提升底线标准,落实具体监管要求。

  2023年,面对宏观经济不利和市场需求放缓的不利局面,各业务板块积极拓宽经营思路,提升服务意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整合公司各项资源,尝试和探索新型营销模式,强化各板块和各子公司之间内外联动,最大程度上调动经营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城市生命线、岩土工程全过程咨询等业务领域整合公司优势资源力量,进行了有效的开拓和突破,为未来的业务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3年,公司上下克服市场竞争加剧等种种不利局面,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客户为中心,采取多效并举各项措施开展业务经营活动,2023年新签订单7.88亿元,期末在手订单19.04亿,其中省外在手订单占比25%。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242.93%。

  2023年,公司拟订人才战略,明确并实施年度关键任务,制定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人员的任职资格,资格认证和培训培养模式,扎实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公司首先确立了关键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分门别类开展认证、培训工作。其次,公司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一方面,公司着眼于未来发展,根据业务板块需要引进产品与解决方案行业专家、大数据专家、结构专家和管理专家,另一方面公司拟订管培生培养方案,启动专项培养工作。除此之外,公司大力强化绩效考评与末位淘汰制度,把此两项工作作为打造公司奋斗者文化的重要抓手,真正发挥激励奋斗者、实现奋斗者的自我价值。

  作为第一家改制的省会级城市测勘院,经过多年经营和发展,公司业务受到了客户及行业主管单位的充分肯定,从而在行业内也形成了一定的全国性影响力。公司近年来多次获得区、市、省乃至国家级以上奖项,涵盖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科技进步奖、全国地理信息优秀工程奖、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测绘科技进步奖、裴秀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中国规划协会优秀规划设计奖、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等行业主要奖项。2023年,公司董事长储征伟先生获得全国“工程测量工匠”称号。

  2023年,公司累计共荣获行业协会、主管部门颁发的国家级、省、市各级奖项80余项,其中,公司组织完成的“南京市鼓楼区排水设施数据调查与数据建库”项目分别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评选的优秀勘察设计奖二等奖和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评选的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特大城市地下管线智能探查与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颁发的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星载 SAR多维信息感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公司控股子公司易图地信组织完成的“盐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市区1:500正射影像图制作及地形图测绘”等项目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颁发的2023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

  公司位列江苏省地理信息产业排名第1名;同时,公司2016-2023年度在全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排名前列,2023年度,公司位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第19名(2022年度位列百强企业第18名),公司控股子公司易图地信位列2023地理信息产业最具活力中型企业第6名。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为30多家国家、省、市学术团体理事或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单位。同时,公司累计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100余项。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319项。

  公司作为一家专业地理信息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对于时空信息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为客户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完整业务链的服务解决方案,在以往业务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及知名度,得到行业客户的普遍认可,为公司高质量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强客户资源优势。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和加深公司应用场景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以科技创新引领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累计已为自然资源、规划、住建、应急安全、水务、地铁、电力、燃气、城管、园林、环保、财政、审计、人防、消防、考古、文保等数十个行业客户提供时空信息应用服务和一体化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随着日积月累的项目经验丰富度的提高,公司对所服务多维度行业客户的行业属性和客户需求的理解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大对沉淀积累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提高数据资源的可复用程度,为行业客户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和提质增效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公司作为以时空信息测量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勘测企业,在多年经营中形成了较为齐全的资质体系。公司拥有工程测勘领域最高等级资质证书即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该资质证书覆盖除海洋工程勘察外的所有专业各个等级工程、公司拥有9个专业甲级测绘资质,依托公司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甲级测绘资质等各自业务领域高级别资质,公司广泛开展各类工程测勘技术服务(除海洋工程勘察),除导航电子地图制作外的各类测绘业务,同时借助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公司形成了从时空信息采集、处理至产品化应用的完整业务链,为拓展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与服务业务奠定了坚实的业务资质基础。

  2023年初,公司新获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丙级)。此外,公司还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和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资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可向社会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乙级)、中国防腐蚀安全证书、中国防腐蚀施工资质证书(壹级)等资质,这些资质积累为公司业务在各行各业的深入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十分注重技术进步和研发投入。目前,公司在建立以信息化测量为主,数字化测量、人工测量为辅的生产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从时空信息数据采集(天、空、地表和地下)、多源数据整合(光学、激光、雷达、视频等)、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产品化应用全业务链的核心技术体系。公司自主研发的隧道结构变形多元传感自动化监测系统集成技术、基于测量机器人的地铁工程安全监控系统集成技术、排水管网健康检测自动化识别技术、移动激光扫描和数据后处理技术、城市道路地下空洞三维探地雷达物探、无人机扫描应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及地质环境雷达遥感监测关键技术、智慧工地平台等产品和技术,可实现对城市部件结构的变形和病害进行高精度、多视角、全天候的智能监测与信息化管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运营监测、城市管网智能监控、地面沉降与道路塌陷、园林古树无损检测及动态跟踪和城市水环境与生态保护动态监控等领域。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提供各种激励措施和上升发展通道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以团队整体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公司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目前,公司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近70%,近200人以上拥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此外,公司拥有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40人,高级工程师150余人;近140人具有各类注册执业资质。公司稳定的人才梯队培养和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023年,公司聚焦战略与核心市场,立足主营业务,坚持技术创新和提质增效,从生产、研发、营销、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多方面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和综合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布局产业链延伸发展,努力开拓新的区域市场,致力实现传统业务提档升级、新兴及高新业务提前布局,抓好经营全过程管控,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做专、做精专业领域,推动公司全面实现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公司加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和沟通,主动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力,全力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努力实现公司、股东和员工三方利益的有效结合。

  2023年,公司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克服困难,实现营业收入76,597.05万元,较2022年下降7.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94.67万元,较2022年下降36.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841.66万元,较2022年下降41.19%。

  2023年底公司资产总额255,812.92万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129,265.41万元,较2022年增长19.64%;经营性现金流方面,2023年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4,397.60万元,较2022年增长242.93%。

  2023年,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与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号召,确立公司未来3-5年“数智化”和“地下空间综合治理”两大战略目标。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力度,增强“三维数字底座”在公司不同专业产品的导向牵引力,关注客户需求,增加客户粘性。报告期内,公司成立公司城市生命线工程技术中心,延伸不同省份和城市在生命线工程安全应用场景和专业领域应急以及城市安全、预警场景,统筹拓展相关业务,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努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着眼未来发展,设立专项基金,围绕公司“数智化”和“地下空间综合治理”两大战略方向,确定以时空数据平台建设、AI、大数据能力建设、地下安全风险评估、地下智能监测与检测,以及城市生命线管线交互、城市内涝、道路塌陷场景能力建设核心产品竞争力计划。

  公司积极提升、应用、推广以“三维时空数字底座”汇交数据为基础的各类专业数据模型,开展大数据分析、遥感AI和物探等技术研究,并面向城市道路地面塌陷安全风险管控、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安全管控、轨道交通智慧工务综合监管、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等应用场景延伸产品链,打造能够解决客户与行业痛点、难点的方案。2023年度公司研发投入4,910.80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6.41%,保持较高研发投入水平。

  2023年,公司持续完善预(结)算管理制度,加强业务生产环节管控力度,实时动态管理大型、重点工程,提升职能部门管理服务水平和意识,努力降本增效,提升精细化管理维度。

  公司针对各部门在经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分析查找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持续改进,落实管理底线要求。各部门按照业务、生产和管理条线编制预算,在招投标、合同履行、技术设计与总结、质量控制、供应商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管控力度。公司通过管理流程简化优化、财务指标实时化、动态更新投标资源库、集中审核项目预算、监督检查重大工程、强化供方管理与供应链建设、落实管理有效性考核等方法加强项目过程精细化管理。技术部门开发生产辅助工具、加强部门间的生产协同、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提升生产效率。从全年的运营情况看,公司员工成本意识大幅增强,各部门的部门预算、项目预算正逐步能够起到强化和指导作用并执行到位。公司整体降本增效、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达成作用正逐步显现。

  2023年8月,公司通过增资和受让股权的方式投资南京芯传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公司持有其8.8265%的股权。此次交易是公司推进主营业务发展战略的需要,有利于和被投资方取长补短,发挥在各自应用领域的优势资源,拓宽公司产品应用及客户服务的边界,有助于公司优势产品及服务向其他应用场景的延伸,丰富客户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快速提升,为公司资产保值增值、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提供便利条件。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人才,人才梯队建设是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公司始终把人才战略视为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战略,重点建立起系统的人才吸引、培养、激励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不断保持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023年,公司拟订人才战略,明确并实施年度关键任务,制定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人员的任职资格,资格认证和培训培养模式,扎实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公司首先确立了关键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分门别类开展认证、培训工作。其次,公司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一方面,公司着眼于未来发展,根据业务板块需要引进产品与解决方案行业专家、大数据专家、结构专家和管理专家,另一方面公司拟订管培生培养方案,启动专项培养工作。除此之外,公司大力强化绩效考评与末位淘汰制度,把此两项工作作为打造公司奋斗者文化的重要抓手,真正发挥激励奋斗者、实现奋斗者的自我价值。

  2023年,公司根据“诚信为本,卓越创新,艰苦奋斗,共同成长”核心价值观,组织拟订了“品牌与营销战略”。承办智慧水利建设高峰论坛、中规协城勘专委会年度工作会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交流暨超大型TOD项目现场观摩会、“江苏省高质量发展下城市空间测量技术创新主题论坛”等会议,参与2023江苏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年会、首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第十届中国国际管网展览会等行业会议并布展,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扩大及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公司大力弘扬奋斗者文化,开展创新变革奖、先进集体、优秀员工、金牌业务员、质量标兵等评优表彰工作,贯彻创造价值、分享价值理念。

  2023年,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于2023年3月24日在深证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可转债的成功发行,为公司相关业务发展筹集了充裕的资金,同时也有助于公司提升资本市场影响力。

  2023年 5月,公司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和第二届监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分别审议 通过了《关于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议案》,公司计划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部分社会公众股份。本次回购的资金总额不低于4,000万元且不超过8,000万元;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21元/股(含本数),实施期限为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不超过 12个月。截至 2023年 12月 31日,公司共回购 2,093,994股,回购总金额为34,407,733.70元。本次回购股份的顺利实施,为公司今后人才战略的实施,包括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和锁定提供了实施路径,助力公司今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023年7月,公司实施了2022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此次共向全体股东分配现金红利2,912万元。自公司2020年上市以来,每年均进行利润分配,利润分配总额达12,272万元,占2020-2022年净利润的54.35%,维护了全体股东利益,实现了股东利益与公司发展共同成长。

  2023年,公司通过举办“走进上市公司”活动,邀请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到上市公司实地参观、调研,了解并熟悉公司业务进展情况,建立了有效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沟通渠道,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规范管理,积极健全并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三会运行,健全公司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方面工作。

  未来 3-5年内,公司在确立“数智化”和“地下空间综合治理”两大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将依托优势资源,通过提升核心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建设综合时空信息服务体系和提升品牌影响力等各个方面, 致力于为智慧城市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数字资产智库服务,将公司打造成为立足南京都市圈、辐射全国的一流的智慧城市数字资产信息技术综合服务提供商。

  在数智化服务战略方向上,公司将以“数字孪生底座+时空分析算力+业务算法模型”多轮驱动为抓手,多维度、多渠道拓展各板块数智化新业务,数智化赋能公司各专业板块,重构“新测绘”、投身“新基建”、提供“新服务”,全面提升公司行业竞争力。

  公司将从“完善数据赋能、构建平台赋能和技术赋能和开发模型赋能”四大赋能角度重点构建公司级数智化服务水平,融合目前公司各专业板块重要数据底板,在形成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孪生平台,建立时空信息中心、物联感知中心、接口管理中心、业务应用中心等,构建基础支撑,服务各行业应用场景;同时,通过建成标准统一、在线数据管理、接口规范、低代码开发、可视化组装,构建快速敏捷复用型开发平台,重点围绕智慧城市尤其是地下设施安全运行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为核心进行数字孪生应用场景的构建,实现智慧化决策场景应用功能。

  公司轨道交通、地下管网以及岩土工程三大专业板块聚焦于地下空间综合治理领域,致力于为行业客户提供从地下工程安全评估到结构全生命周期智能监测预警直至复杂地下工程问题综合技术服务解决方案。

  公司信息化业务领域,将紧扣数字经济、新基建、互联网+、智能+的发展热点和发展趋势,构建“GIS数据+信息化服务”,以产品化为目标,以公司优势专业为基础,实现信息化产品驱动和提升测勘业务并进的发展模式,并稳步探索新领域和新业务,在产品化过程中探索信息化产品驱动测勘业务的模式和路径。不断完善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拓展服务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凝聚公司核心价值的服务价值链;通过提升公司内、外部服务质量,为服务客户带来超预期的价值。

  交通工程板块通过自研掌握核心监测和检测技术,在拥有一支能打硬仗和苦战的交通工程测绘技术创新团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人才、技术、质量、装备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为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交通工程规划建设、机场、公路和航港规划建设以及大型精密工程提供天地空一体化的精密工程测绘和技术咨询、信息化管理服务;为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和航港营运安全提供实时、高精度、智能化的三维全要素的信息化监测以及技术咨询服务,为交通工程营运安全和永久性结构维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公司计划通过技术、人才和业务等资源的不断培育和积累,逐步使公司成为城市地下空间领域的知名企业。将以南京市区域为基础,以深度介入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为目标,通过公司测绘、勘察、信息化等专业技术融合,形成核心技术与服务,逐步将南京市试验成果通过公司区域市场进行推广应用。同时通过整合公司数据资源(包括地质信息、地上及地下建构筑物调查信息),建立公司大数据平台,实现三维视觉表达、信息可提取、可动态更新、可与智能监测系统接口等功能;以此为基础,为政府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提供数据支撑,中、远期介入各行业、各部门或行政区划范围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在城市管网与智慧水务方面,将以区域化服务、专业化的技术、组织体系和管控模式为支撑,各专业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管网测绘、测漏、水务一张图,排水管网检测、清淤疏通及非开挖修复,水环境治理中的智能监管以及管道周边病害检测等方面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以南京都市圈为基础,各区域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市场布局完整、专业技术服务覆盖全面、工程项目管理标准、规范、生产规模逐年增高的产业格局,依托已初步建立的全国区域网咯布局,与各个区域中心和分支机构紧密联动,拓展水务业务,力争在产业链服务综合竞争力达到江苏第一、全国前十的发展目标。

  业务方向主要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等业务为重点突破方向,开展相关自然资源的信息采集、技术咨询等业务。通过组建专业化技术和创新团队、建立自然资源市场经营体系,加强技术跟踪、技术研发和创新等系列举措,提升公司在自然资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业务开拓方面,通过做深做透南京都市圈区域市场,提升本地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同时形成国内一二线城市布局,完成市场覆盖;通过加强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响应速度,强化服务意识,塑造和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探索新业务区域的发展方式,强化区域市场的经营能力和综合时空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挖掘能力,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公司依托、整合现有的区域资源优势,把握“十四五”规划为地理信息产业描绘的美好蓝图,依托自身资质齐全和相关方面的丰富行业经验及深刻的行业理解优势,积极探索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布局城市生命线智能监测,赋能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推动数字经济及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并通过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拓展“蓝海”市场。

  结合未来国家各级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2024年,在具体业务领域,公司将继续着力在江苏省城市生命线和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相关领域进行重点业务开拓,抓住业务风口,为未来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城市生命线工程重点聚焦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针对城市生命线重点工程燃气管网、地面沉降、城市内涝、城市桥隧、供水管爆管、综合管廊及地下管线交互影响等主要场景安全监测与预警中面临的卡脖子问题,通过智能传感、物联网和BIM/GIS等现代智能感知技术实时感知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状态,采用物联网、5G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存储,结合重点区域设置监测感知设备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风险因素,提高风险因素的感知、识别、预测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和风险的精准预测预警。推进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不断创新发展,协同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模式。

  公司将借助在江苏省内深耕多年业已形成的成熟的营销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公司品牌影响力,通过省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加速城市生命线工程从重点城市向区县城市下沉,最终通过江苏地区城市运行物联网监测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分析,实现实时监测、预测预警、决策分析服务分析,以“一张图”的形式呈现城市整体运行情况,建立城市健康运行体征指标体系,描绘城市安全大数据画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人民提供更有保障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从国家、省到各地市都陆续出台了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数字经济的大量应用场景,如智慧水务、智慧交通以及智慧园林等等,都离不了地理信息产业相关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因此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将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24年,是公司能力重构和提升的一年。公司将在完善和优化组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组织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化重组,使组织效能和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坚守好南京大本营,打造外埠根据地。在优化营销和内部管理体系的的基础上,积极赋能传统业务并培育新兴和高新业务,为未来公司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将在重塑基础、立足根本和提档升级以及开拓转型四个方面,通过强基挖潜,立足本地市场,整合南京都市圈区域市场经营资源,借助公司优势产品,协同作业,规范运营管理模式,逐步解决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公司在地下空间综合技术服务、轨道交通(大交通)智能监测、信息系统集成等专业化业务领域的高附加值业务比重,努力实现测绘股份智能化测绘地理信息时代的转型升级。

  公司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加强经营队伍和综合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及绩效激励政策的优化,完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体系,强化南京大本营市场和外地区域市场的联动,促进公司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内部管理效率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4年,在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公司将围绕核心数据资产,将传统业务和信息化进行有机融合,致力于打造出具备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的产品形态,进而建立公司特有的区域模型和商业模式,形成护城河。公司客户对产品需求的递进表现为对存量、增量数据价值发挥的需求促使公司强化技术升级、赋能各专业传统产品,打造新产品形态,真正解决客户应用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公司市场开拓将主要聚焦重点市场区域,满足本省市场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开拓省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努力实现稳增长;业务发展方向将以拓展业务边界、多专业融合为主,以应对城市生命安全线、智慧城市管理等新方向产品需求。

  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更加合理的生产组织、更加优化的流程管理,强化协同生产和一专多能队伍建设,提高作业效率,使劳动生产率对比往年有所提升;同时加强大型项目前、中、后过程管理和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实现提质增效,防范风险。

  项目管理上,强化安全、质量意识,突出过程控制,实施动态管理、深挖内部管理效益,着重强调重点项目的降本增效。技术管理上,优化线上管理流程,实现生产预算化、管理流程实时化,推动技术研发演进和产品迭代。业务推进中需科学筹划、精准布局,着眼客户需求、产品形态,继续挖掘市场潜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的业务响应能力与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和盈利能力。

  人才队伍建设是关乎公司中长期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司将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通过品牌宣传、加强培训体系建设、优化考核体系,增加各层级重要岗位的人才引进和储备,形成与公司自身发展需求相适应的 人才梯队。

  公司通过实施12345组织人才战略,通过建立1套人才标准,依托管培学院和专业板块构建2个人才培育基地,建设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和管培生3层人才梯队;完善人才盘点、管理、职业发展规划以及人才任用和调配4项机制,最终生成人才懂营销、会经营、善管理、专业强、职业化5大核心能力,内外结合为公司不断输送“经营管理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与专家”两类核心人才,满足公司长远发展人才战略需要。

  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合理执行。同时,将加强业务、生产、财务等各方面的事前、事中过程控制,不定期进行项目事后复盘,责任到人,强化项目和部门预算管理,通过持续优化生产作业流程和成本控制,定期及不定期对分、子公司经营管理、重点业务领域开展内控检查,梳理排查各项风险源,形成风险控制管理清单,有效防范风险。

  公司将通过开展技术质量培训、组织质量方案审核和评比以及落实项目成果监督检查责任等一系列工作,提高全员质量意识,规范项目质量管理流程,确保项目质量达标。在安全生产方面,消除一切安全生产隐患,做到安全生产零事故。

  提炼、升华公司核心价值观并融入到各项制度中,利用企业内刊、公众号、网站、移动办公平台等信息渠道,充分展示、宣传公司具有活力和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开展优秀团队、优秀个人的不定期表彰和年度评比,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塑造“以奋斗者为本”企业文化。

  通过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逐步开展,不断提高公司的服务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创造和提升员工价值、经济效益、社会价值。

  随着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行业竞争加剧。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正凭借其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正逐渐向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行业拓展;另一方面,行业内的一些优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的转型升级,从原有的应用开发领域向产业链中核心的时空信息生产领域进行拓展。如果公司不能准确判断、把握行业的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在资质、品牌、技术、人员、客户资源及服务能力上无法持续取得竞争优势,将可能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在传统业务领域内,将通过持续加强项目管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目标,维护传统业务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同时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拓宽服务区域和产品应用领域,提升业务层次,增加高附加值业务的比重,实现业务类型的提档升级。

  未来,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政策变化、用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可能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水平下降。此外,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以及新进入者、同行业的竞争,行业市场竞争也将会逐步加强,公司业务的服务或产品价格或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毛利率水平。如果公司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公司业务的附加值或降低成本,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将面临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一方面将通过业务模式的不断摸索和创新,发挥区域间协同生产的优势,努力实现多专业融合,减少重复投入,同时将继续加大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投入,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投入使用,结合大型项目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最终达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降本增效。

  公司上市后,随着募集资金的到位和募投项目的陆续实施,人员和机构将进一步扩张、主要业务区域的营销网络布局逐渐完成,业务规模也将会迅速扩大,公司资产规模将会大幅增加,将给公司的管理能力带来一定的挑战,公司需要在战略投资、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适时的调整,也需要建立与业务规模、业务布局相适应的高效管理体系和经营管理团队,以确保公司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如果公司不能及时应对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有可能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加大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注重内部控制建设,同时通过外部引进人才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内部人员培养和优化,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逐步建立一支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

  公司业务自身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受客户对象特点影响,公司的收入及盈利情况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公司所处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行业以政府需求、工程建设作为主导,其从事的业务主要面向各类政府职能部门或其授权机构、下属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型工程建设、设计单位等。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大型企业采购及投资通常遵照年度预算决策机制,其项目开发计划、预算安排、招投标及商务谈判、项目实施及验收、款项支付通常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一般而言,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大型企业通常于每年上半年制定相应的项目计划,并履行预算、审批、招投标及商务谈判程序,通常每年下半年进行竣工验收、结算付款。公司承接的该类项目通常根据客户要求于每年下半年进行验收确认和最终成果交接,公司据此确认相应技术服务收入。因此,公司于第四季度确认的收入占比通常较高。因此,公司经营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在保持主营业务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继续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进行业务模式创新,发挥协同生产的优势,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行业经验,实现市场、业务、研发、生产的有效融合与发展。不断加大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力度,拓展市场空间,完善销售布局,不断开拓新的客户业务市场领域,实现核心竞争力及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2023年12月末,公司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账面余额分别为68,071.63万元和9,609.17万元 ,余额总体较大。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增长,各期末应收账款余额呈上升趋势。虽然公司应收账款客户主要系各类政府职能部门或其授权机构、下属企事业单位及大型工程单位,资信状况较为良好,但若应收账款客户出现财务状况恶化等情况,将会使本公司面临信用风险及存在坏账损失的风险。与此同时,考虑到公司客户结算存在相应的支付审批流程,公司收款亦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因素,部分业务收款周期相对较长,若应收账款客户出现大规模延迟或逾期付款的情形,公司将可能面临流动性及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记录、跟踪、催收等管理措施,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定期进行汇总分析,组织部门人员开展有效措施,确保每笔应收账款有跟踪和反馈措施,降低应收款项发生坏账的风险。

  2023年以及2022年末,公司存货账面余额分别为70,434.81万元和74,435.36万元。公司存货账面余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公司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招投标、商务谈判等方式取得客户合同或委托,每个项目均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服务,期末存货均为未验收的项目成本。

  由于公司金额较大的项目的开展周期较长,往往都需要一年以上,如果受到国家政策大幅调整,宏观经济重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极端情况下公司的项目无法进行,可能使得发行人存货大额减值,影响经营业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生产成本控制,强化预算成本管理水平,优化生产作业流程,合理控制项目工期,与客户保持必要的沟通和联系,降低存货发生减值的风险。

  随着公司募投项目的陆续实施,公司固定资产设备折旧及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的摊销将逐年增加,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将有所增加,如果募投项目进展或市场拓展不如预期,公司可能面临因折旧摊销额大幅增加而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仔细分析、研究每个募投项目实施进度和具体进展情况,优化合理布局,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促使尽早实现效益,降低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

  公司分别于 2021年 5月和 2022年 1月收购易图地信和建苑测绘后,合并报表层面确认了收购所产生的商誉11,412.44万元,约占2023年12月31日止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为4.46%。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商誉不作摊销处理,但需在未来每个会计年度末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未来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不确定因素导致被收购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则公司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对收购公司的整合力度,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技术引领各专业板块和各专业化子公司拓宽业务层面,进行差异化竞争;同时,建立子公司和各专业板块有效协同机制,力争做到所在区域所属专业业务全覆盖,积极向高利润业务区进行延展。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测绘股份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