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头部分的故事是关于体制内的现状分享,其实大家应该都不意外,体制内目前的待遇对于新人来说,在北京就是十几万算不少+有户口的水平,有些单位提供租房福利,有的部委多年后可能排到可以住的房,再过若干年有可能可以交易,也有的只能你们家住,到最后要腾退,这些房子的位置也往往不尽如人意。相比在校生一心憧憬的业务比如做金融和互联网这些体制外工作,在疫情的第三年,全球局势激化矛盾的现在,变得愈加不稳定,裁员的声音不再是“iscoming”,而是已经来了。
这样一对比,体制内也许还是很吸引人,在近两年持续性的选调热退潮的情况下,理性看待体制内作为一份稳定工作的声音正在抬头,甚至你可能没注意讨论996的声音近半年都少了,经济都不行了,工作都要没了,能996真是福报。
所以待遇也好,工作内容也好,都不是什么秘密,昨天的几行字可能不够新鲜,那我就尽量从正面角度讲一讲,体制内的一些我看到的优势。
公元前262年,楚国的春申君上书楚考烈王,说是和齐国接壤的淮北战事频繁,请求将那边的土地划分为郡,说是这样好管理,并且自己可以把封地也献出去,楚王答应了,春申君趁机换了片封地,跑到更富庶的吴地去了。楚王看到这一切,心里其实暗暗有了猜忌,觉得春申君不地道,借着国事办家事,老是提要求,风头快赶上自己了。
朝中有个人叫李园,也很受楚王器重,他妹妹是楚王宠爱的妃子,自己本来也是依附于春申君的人,这种人一旦发迹后很容易心态失衡,往回找补,虽然表面还是很顺从春申君,其实心里暗暗不满。
正好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楚王就对李园说,让他去春申君的封地转一圈,搞点事情出来,敲打一下,让他不要太骄纵。李园去了以后,他身边的随从都自惭形秽,因为春申君身边的门客连穿着的鞋子都是珍珠做的,比楚王宫里的人都奢靡。李园回去就参了春申君一本,楚王果然借题发挥,下诏怒斥春申君,说他逾矩,不把君主放在眼里,逼得他把最宠爱的小妾都给杀了。
但到了看他不顺眼的时候,加上有心人李园的挑拨,这个原来不大的事就成了一个明晃晃的违例事件了。
那么接下来说,对于大部分刚进入体制内的人来说,他们一定是需要时间适应了,没有学校培养的是体制内的那一套,或者说很少,这项能力也算一种天赋点,不是谁都有的。
除去少量业务口,大部分人要做自己从未想过的事务性工作,也就是偏综合性方向,接触起草大量的公文,你甚至可能觉得那些话长篇累牍,完全看不懂,像是在说谜语。
当然看多了你就会看出其中的奥妙,它们就和会计一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也需要时间去掌握。
不要瞧不起综合性工作,我的导师做职业方面研究,她就发现职场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条完全依靠自身,以技能和业务能力见长;一条依靠平台,靠时间积累在固定的东家成为上通下达的信息熵者,见微知著擅长捕捉各类微妙意思,也能做到佼佼者。
这时候你能说第二种人不如第一种人吗,能说他们没有实际能力,靠溜须拍马上位吗,不是的。
任何地方都不是完全靠个人能力的,社会本来就是人构成的,让你和周围的人舒服也应该是能力的一种,如果得不到重用就是这项能力不及格,这有什么潜规则不能说出来的吗,就是还需要修炼呗。
有人觉得体制内太顺民,职级关系太压一头,这个某种程度上需要承认,但其实在哪里你的体验都是和遇到的直系领导有关。有的领导喜欢高高在上压人,有的领导就很平易近人,纯看运气,顶多是几率高低的问题。
也有人跟我说过,虽然知道工作只是一份工作,但是被批评或者不被看到还是很沮丧,换个角度想,这或许还是有些体制内同仁希望得到的待遇呢,凡事都有个两面性是吧?
都已经自愿或不自愿选择这条路了,过早放弃的成本也很高,理性人应该是不管现状好坏,都能让自身尽快自洽,融于或友好或官僚的气息里大隐无形,逍遥天地间。
都说要我将无我,不只是奉献,面对负面情绪和批评也无我一点,生活很快的啦,人生比你难的多了去了。
还有同学会觉得体制内锻炼不到什么能力,或者锻炼的是虚的能力。这个也是看看人,看机会。有的人天天端茶倒水都能有所体悟,你三个月前接他倒的那杯水和三个月后肯定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始终那个样,没变化。别急着冷笑天天端茶有什么用,只是个比方,就是那么个意思,给自己平乏繁重的工作玩出点儿花来,还是那句话,游戏化体验,不亦妙哉?举个例子,试没试着记只有自己看的懂的工作日志,都说综合性工作不好量化,但你每执行一个行动就记一笔,看看一天不是也满满当当?干了什么自己心里要有数,没人看得到自己要无愧天地间。
我是觉得那些察言观色,那些该说的不该说的,那些看似顺从实则智慧的服从,那些周密的前前后后思考和谨慎的举止,那些氛围的把握,那些换位思考的悲天悯人,那些不怒自威的凶悍,那些无可奈何的星夜归家,都是一种浪漫,掺杂一点生活的苦和甜,你可以不承认锻炼到了这些东西,但职场的确在改变着每个毕业生。以前我觉得我会被这些东西搞到老化早熟,现在不怕了,只是气质略有变化,比起以前的纯嫩我觉得是好的转变方向。
另一位做尽调的体验,分享来自知乎@小石头。他在投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尽调,是一家环保公司。做完尽调后,财务老总赶紧把差旅费给他报销了,开完协调会后董事长就把他微信删除了。
事情起因是部门老总把他叫过去说,隔壁组推荐一个项目给他,负责人是隔壁组的,他带几个同事去项目上。投行的规矩就是负责人那边至少能分到一半以上的收入,下边这些小兵是很苦哈哈的,他当时还和羡慕那个承揽的能拉到项目。
但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公司是一家环保企业,做防腐工程的,其实就是在建筑物表面刷一层保护膜。或者油漆之类,防止工程腐蚀。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长年深耕,做过很多大工程,行业口碑好,拿项目的能力强。一年收入5-6亿,净利润6-8K万左右。员工有600人左右。
3个月前他们部派人做过初步尽调,基本符合IPO条件,他们老板现在想找些投资者,最好是知名或者实力强的,也好给他们背书。
他们适合创业板,现在注册制了,正好这家券商直投也要投,这几天还能联系一下直司和他们对接。
整个听下来,这个项目的劣势是工程类项目,收入和成本确认比较复杂,还有涉及工程投标,关系比较重要,那些招待费规范需要花时间。
但是净利润这么高,算是一家好公司了,他带上项目成员,第二周准备开赴现场。
预想的是一家300人的工厂,生产防腐材料。,而另外300多号人在外面做工程,没想到第一天是去魔都郊区的一个小区。
在一幢3层楼的别野办公,人员大概有40多人,接待我们的是财务总监黄总。这个黄总介绍是3个月才过来的,因为公司要上市,缺个高管,她之前有IPO财务经验就被挖过来,对公司的事情都是以前的老财务才比较了解,这里就埋下了一个伏笔。
3.劳务费。问题,公司每年都有3-4k万的劳务费用支出,用到哪里了,说不清楚。
当叫来老财务,问他们收入确认方式时,老财务像是早有准备,回答1K万以上的工程按完工进度确认,而零碎的工程按一次性完工确认,这样也没有什么大毛病。劳务费其实是投标费的一部分,就是打点关系的,统一支付给一家公司,让他们负责。
这时候看起来还好,那就和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呗,商量商量这个问题财务上怎么解决。
名字没怎么听过,是一个小所,约了一个星期都说没时间。既然等不到会计师,就先和律师碰头吧,律师倒显得专业,用工问题的解决方案还算完善,接下来就是让企业推进执行。
接下来再去跟企业沟通,就开始费劲了,各种推脱不去银行开新的对账单,各级领导面都见不到了。
这时候他才反应过来,隔壁组不一定是没有人手做这个项目,可能是知道这个项目有问题,没那么容易通过,拿他当枪使,成与不成都不吃亏。
现在最好的解决方案,也不能直接否项目,先把这个项目情况让质控和内核知道。
第一步,先写一个意见征询函给质控内核,咨询劳务费怎么处理。当他们也觉得项目不行的时候,再把造假的事桶出来,差不多就可以否掉了。
第二步,项目负责人想做这个项目,那就做,底线就是把接收劳务费那家公司纳入核查范围,要进行审计,就看董事长的诚意,如果愿意的话,说明还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如果不同意,那也是他们自己的原因。
当然最后的谈判结果就是不欢而散,董事长不让往深了查,那么这家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其实就存疑了,换哪家券商都无法保荐的。bob半岛在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