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早上九、十点的时候,站在天山怡景苑小区靠匝道楼栋六层以上的厨房、客厅,你会对阳光产生切实的厌恶感。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厌恶新建成的立交工程的声屏障漫反射带来的不适感。”
新建成的北虹立交匝道是北横通道项目的一部分,苏蔚怡是事业部的一名项目工程师。十多年的工程生涯里,他早已熟悉了临场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盾构机毫米级的细微操作,地铁、老城区的改造等“拦路虎”都曾带来过挑战,甚至一度让工程组头疼,但针对光污染的整改还真是第一次。
在北横通道其他路段中有效保护了周边居民的全包式声屏障,却给北虹立交匝道附近的天山怡景苑小区居民带来了困扰。2019年4月,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声屏障PC板反光居民投诉会议,拉开了北虹立交匝道光污染治理的序幕。
北横通道的光污染治理可分为三个阶段:实地走访、技术研发与实施。整改说来轻巧,却耗时将近两年。在“现代化”的追求下,施工方与居民站在天平的两边,讲述着自己的诉求。过程中或有倾斜,变轻的一方则努力发出声音,加大权重,变重的一方也主动退却,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采访地点:北横通道新建工程Ⅰ标段中山公园工作井及江苏路匝道土建工程项目部
在亲眼看到对面玻璃的强反光,并被连带着打出好几个喷嚏之前,我对光污染是没有认知的。谁能想到太阳光也能带来问题呢?
早在2018年国庆假期的时候,我们就收到了一些反馈。当时,居委会的负责人过来说,几个住户被反射光刺激得睁不开眼睛,还说是立交桥建好以后才出现这个情况的,要求我们解决。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没有把它想得太严重。十月的上海仍然很热,被光晃一下眼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出现问题的是新建成的北虹立交匝道,也就是新建的立交桥。如果一块区域多出一条路,车辆通行势必会带来噪音。而这条路旁边十几米处就是居民区,所以防治噪音是工程特别注意的地方。长宁区政府也在开工前下达了明确指示,让我们采用全影型声屏障(又称全包式声屏障)的设计。以前比较常见的是只在道路两边竖起的隔音板,即直立式的声音屏障。而全影型声屏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在顶部加装磨砂PC板,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通道,把噪音“锁”起来——全包式声屏障的隔音效果可以达30~50分贝。
正常交谈的声音大约是 60~65 分贝,静谧的图书馆环境大约是 30~40 分贝。假设原来是 70 分贝的噪音环境,降低 30~50 分贝后,声音水平将降至 20~40 分贝。这意味着原本交通繁忙的声音环境,将变得如同安静的图书馆。
当然,行车带来的噪音要远超上述的预设环境,但安装全包式声屏障后,还是可以显著提高降噪的效果。同时,相较于传统直立式的声屏障,PC 材质的屏障可以在保证采光充足的同时,兼具防腐、防雨功能,能在恶劣环境中长期使用——这是多年来得到验证过的事实。
总之,全包式声屏障的优点很多。总工程的其他路段也安装过同样的声屏障,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遇到过光污染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居民过来告诉我们,原本和煦的阳光,因为声屏障而变得像强光手电一样刺眼,我们下意识地觉得这里面有夸大的成分。
在施工过程中接到居民的投诉,对我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早在北虹立交全影型声屏障工程建设完成后不久,就有住在六七层的居民抱怨,雨水敲打声屏障上的声音像擂鼓一样,吵得人心烦意乱。可是,这种噪音污染是声屏障的结构本身带来的,除非将其拆除,不然无法解决。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安慰居民们。因为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投诉,对于突发状况的判断难免受到影响。所以,在第一次的光污染问题协商中,我们误以为这只是个别居民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和居委会达成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从各种渠道接到的投诉情况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们也收到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馈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和技术人员一起到居民家里去拜访。上午九、十点钟,正是居民们准备做饭的时间点,我们就在楼里跑上跑下,挨家挨户查看光污染的具体情况。这件事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居民不可能24小时待在家里等你,大家要上班、有个人的生活节奏。所以,我们就在公共走廊上每天蹲点,一边在窗户旁拍照记录对面声屏障的反光情况,一边等待住户的空闲时间以了解详细情况。
我们在居民家里对光污染有了真切的体会。随着太阳的迁移,全包式声屏障的转角处仿佛一面面“反射镜”,阳光照到“镜面”上,被聚集成光束,再“发射”出去。靠近匝道的一排楼房的高层住户就遭了殃,他们轮流受到强光侵袭,几乎没法正常生活。在南北向的客厅里,从北窗射入的光线几乎像是追着人的眼睛跑,让人无论是看电视还是吃饭,都不得安宁。有些居民家里甚至每天会被强光侵袭两三个小时,居民们实在受不了了,只能用布把窗户盖上。
我和几位同事对着工程设计图和区域地图讨论了很久,最终决定先从居民这边入手。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光线要通过窗户进入房间,那我们帮居民把原来的透明玻璃换成磨砂玻璃,不就可以切断光污染的传播路径了吗?这个方案的技术要求不高,唯一需要考虑的是资金以及流程的时间问题。尽管过程有些繁琐,但这已经是最简便的解决方案了。
在我们提出更换磨砂玻璃这一方案的时候,许多居民都表达了理解、支持。住在七层的一户人家甚至说:“我们家上午一般没人在,所以也不用那么麻烦,帮我们换个遮光效果强的窗帘就行了。”
但更多的居民担心换成磨砂玻璃后,自家的天然光线就减弱了,会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对方案进行实地测评。在居民的同意下,技术团队到一户居民家里更换了磨砂玻璃,然后在房间里检测效果。果然,即便是反光最强的时间段也不再有强光射进房间里。但自然光也变暗了很多,尤其是接近傍晚的时候,采光水平大打折扣。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天山怡景苑小区的居民已经为工程做出了巨大牺牲。受光污染影响的住宅面朝苏州河,本来是风景宜人的景观房,在高架桥建设完毕后,苏州河基本上被遮挡住了,房价随之降低。此外,他们还要忍受声屏障在雨天带来的噪音、亟待解决的光污染等问题。这些加在一起,居民肯定心里不舒服。换作是我,我也会站出来向工程方反馈问题。
如果说是致命的安全隐患,或者我们现在采用的声屏障材料不符合国家标准,那没得说,该拆拆,该爆破爆破。但是光污染的本质是朝北的房子遇见了东西向的反光物,是特殊方位关系带来的特殊现象。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解决方案,既可以解决光污染问题,又不需要大规模更换已经安装好的声屏障。
我们首先考虑的方案是在声屏障反光严重的位置选取一块区域,在它的外表面贴磨砂膜。但试验后发现,磨砂膜对立交桥里面的照明也有很大的影响,贴膜后车道内部的照明达不到国家标准。而且,试验后我们才知道,磨砂膜的防反光能力很一般。
所以,第一版方案被否掉了。居民那边也很着急,经常在业主群里问我们改进的情况。我们同时面临着技术和沟通两方面的压力。
居委会知道了我们的情况后,帮助我们在群里向居民解释。我作为工程方的代表,也表示会尽快提出新的方案。出乎意料地,居民们很理解我们——他们更多时候希望得到的是一个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工期再长一些也没关系,问题会得到解决就好。”
至于技术方案,我们也是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一次不行,那就推倒再来,我们做好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准备。
磨砂膜行不通,那我们就更换透光性更好、防反光能力也更好的材料。供应商根据我们的需求推荐了一种特殊的 PC 膜材料,和磨砂膜相比,它可以提供更加明显的收光效果。
先是由交警部门布控路口,然后升降机进入现场,接下来工人系好安全绳进行贴膜。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还有一条机动车道。声屏障大概有六七层楼高,反光部分还是曲线形状的,很滑,容易给工人施工带来危险。我们只能用一个又一个细节、一次又一次重复确认来保证安全。
PC膜贴好后,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就像手机贴膜一样,贴膜时很容易有气泡。声屏障是弯曲的,有点硬度的膜没办法很服帖地粘在上面,总有一些褶皱。贴完的效果皱皱巴巴,一点也不漂亮。在功能方面,反光现象虽然有所好转,但不能完全消除。
我们紧接着找了很多家供应商去比对材料,有一种 PE 膜列入备选。它没有反光度,贴膜难度比 PC 膜容易一些。但尝试过后,我们发现贴膜难度还是很大,而且还有脱落老化的风险。
市面上找不到我们想要的材料,于是,我们找到设计院,开始尝试调配一种新型乳胶漆。这样,在透明的板子上刷一层漆,反射的光能少一点。再者,浪费的时间也是个大问题。路段已经通车了,要施工的话,我们需要办理占路手续,这就涉及到与多个部门的协调沟通。交警队虽然给予了支持,但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审核流程和手续,我们不得不一一跑遍。包括前后的审批流程在内,我们的一次方案实施就要耗时两个多月。
在我们反复找材料、试验、部门协调、施工的过程中,有居民通过居委会再次找到我们,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你们每天动工,问题就是得不到解决,莫非是在磨洋工?质疑声音的出现,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的持续跟进、监督,让我们的心理压力倍增。但是,我们能做的又很少,只好耐心地定期交流工程的推进情况。
为了提高效率,在后面的方案筛选时,我们先进行实际情况模拟实验,再落实到立交桥的声屏障上面。
在光复西路事业部的楼顶上,我们模拟了一个有弧度的声屏障进行材料实验。首先采用白色的乳胶漆,结果还是反光,于是我们尝试换颜色。通过实验场地的对比测试,我们最终确定了用灰色乳胶漆解决反光带来的光污染。
2021年4月,最终选定的灰色乳胶漆方案开始施工。有住户建议说,将声屏障全部涂上乳胶漆会更保险一些。我们立即着手进行实验对照它的可行性。遗憾的是,如果全部涂上灰色乳胶漆,通道里面的采光又不达标了。而且,反光部分主要位于屏障左右两边和顶部连接的弧形处,只要把这个区域涂上乳胶漆,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一个月后,施工结束了。为了检查验收整改的效果,我们派技术人员在居民的楼道、厨房里反复检测观察,没再发现反光,这才放下心来。
想起来,我们最初想得太简单了,以至于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疏漏。问题刚出现的时候,我们都对光污染的概念很陌生。我们本应该在收到反馈的第一时间就到居民家里调研,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这件事情并不严重就暂且搁置下来。选材的时候,我们也没想到能花这么长的时间。这不仅是对技术工作量的要求,还是对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一次考验。未来,本次经验会推广到整个工程上面。其他路段、工程集团在制作声屏障的时候,会对转角区域做更加粗粝的打磨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反光带来光污染的可能性。
施工方有施工方的立场,居民有居民的立场。这里面偶尔会有冲突,但并不意味着哪一方的立场是对的,哪一方是错误的。只是由于立场不同,所以下意识地都忽视了对方的想法。在这一次整改事件中,我们尽可能多地倾听了居民的声音,也尽可能多地倾听了技术人员、材料供应商的声音,居民也尽可能多地倾听了我们的声音、居委会的调解声音。只有彼此愿意打开心扉,才可以像这次一样圆满处理突发事件。
创新也好,建设也罢,它的内核是人的半岛·BOB官方网站问题。也可以说,是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相互照拂,让我们一起见证上海这座城市越来越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