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些问题,7月1日,20多名环保志愿者和监督员受邀来到市住建局(人防办),问政穿紫河。市住建局(人防办)党组书记、局长刘兴华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环保志愿者参观考察了江北城区水系整治重点工程,并全程答疑解惑。
过去,船码头机埠是一个露天调蓄池加一个泵房,从管网涌进的各路雨污混合水经简单沉淀后直接抽排入穿紫河,日积月累,成了滨湖路中段一条名副其实的“龙须沟”。老常德人都耳闻目睹过船码头的“名”和“气”。
如今,机埠建成封闭式沉淀池、开放式调蓄池、污水泵、雨水泵后,船码头已化身一座公园。一片郁郁葱葱的芦苇丛旁,垂钓散步的人络绎不绝。机埠工作的理念现代且自然,雨、污水泵交替运转,将高浓度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低浓度污水排入生态滤池。生态滤池就隐藏在芦苇丛下面,布满了天然滤料、松散石块、渗水管、导流管等,从泵站提上来的雨污混合水,经生态滤池天然过滤后,就可直接排到穿紫河了。
顺着船码头机埠,志愿者一行来到了穿紫河沿岸的人工洼地。这是雨水的直流区。采用水生植物及植物垫结合的生态驳岸代替传统的混凝土护坡,既可以让生态驳岸缓慢渗透和净化,避免初期雨水直接流入河道,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又可防止水土流失,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水的蓄、滞、渗、净、用、排的基本原则。
刘兴华表示:“德国汉诺威水协提出的小河流、大缓坡的内河治理理念,为我们的海绵城市建设给出了一个典范式的方向。”
参照船码头的成功经验,目前,穿紫河沿岸建起8个新型雨水泵站,沿岸的118个排水口已被全部截流。也就是说,穿紫河沿岸的夏家垱、柏子园等雨水机埠都配备了完整的水处理系统和生态滤池,实现了雨污分流,在雨量适度范围之内,已基本上解决了穿紫河的排雨污染问题。
目前,江北城区设有雨水机埠26座,所有雨水泵站都已建成,对城区的防洪排涝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由于老城区的雨污管网混接严重,大部分雨水泵站都配套建设污水泵站,调蓄池及生态滤池,针对雨污混合水进行调节和处理。
在污水系统方面,设有污水泵站19座,有皇木关污水处理厂和柳叶湖污水处理厂两座,处理规模为10吨每天,出水执行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
刘兴华补充道,经过连续3年的考验,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已经告别“逢雨必涝”“城市看海”的情况。
市排水处主任胡卫东介绍,暴雨时,雨水调蓄池和生态滤池短时间内就被灌满,如不能及时排出,城市会发生内涝。所以,穿紫河不光是一条城市风光带,更是江北城区极为重要的吸水海绵体,承担着雨季城市排涝功能。目前常德市已建设大小生态滤池29处,总面积12.8万平方米,对水环境的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泵站与气象部门数据联动,当水位超过30.2米时,电脑就会自动启动全部的泵进行抽水,使雨水直接通过机埠排入到自然水系中。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城区的雨水管网基础不能全密封,雨水排放中包含有雨水管网底部沉积的部分污水,且一部分老旧的地下管网设施中存在污水浸入雨水管网的情况,暴雨期混合后漫溢排放到穿紫河里,就出现了黑水情况。
另外,由沙子、树叶、bob半岛在线登录塑料袋等构成的垃圾混合物通过雨水口进入了雨水管道,而生活垃圾、餐饮垃圾、建筑垃圾、洗车泥沙等也进入污水管道,当它们在老旧管网混合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二次污染。
像今年,城区就有28个棚改项目,还有大大小小的地产项目,遇暴雨极端天气,泥沙就会冲刷到雨水管道。有一个数据统计,2014年,市城区从地下排水管网清理出了10002.7立方米淤泥。
自2012年开始,我市先后引进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非开挖修复、安全气囊堵水等技术,建立管网数据库、排放监测系统开展地下管网实时监控。2013年,我市“三改四化”期间,明确提出应对城市主干道的排水管网进行CCTV管道机器人检测。2015年,市普查领导小组正式印发了《常德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同年,我市还制定出台了《常德市地下管网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管网修复工作。
刘兴华补充道,我市已将以上问题列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将对城区雨污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整治修复,解决管网密闭问题,以减少对侵入雨水管网的影响,同时也将加快污水处理厂提质扩容建设,系统地解决好以上问题还需要一个实施过程,也请广大市民理解和支持。
“晴天和非特殊情况下禁止直排,所有污水截污输送至江北城区2座污水厂进行处理;雨天时,待生态滤池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后,由机埠雨水泵排水穿紫河。”
遵循这一基本方案,刘兴华表示,在接下来的穿紫河的治理中,一是新建、改扩建沿线座机埠,引进德国汉诺威水协的双层生态滤池过滤技术,配置生态滤池;二是重构水生物链,不允许过度捕捞、垂钓;三是生态补水,提高水体修复自净能力。
在保障穿紫河水质方面,加快推进江河湖连通工程,增强穿紫河水体流动性;加快皇木关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和常德市污水净化中心提质扩容工程,将增加江北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吨,进一步提升穿紫河沿线收集的超负荷污水的处理能力;加大对穿紫河汇水区域小区的雨污分流;提速泵站和配套管网建设;修订出台《常德市城镇排水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排水许可的推行力度,确保新建小区、市政项目及在建工程的排水达到排放标准。
不可否认,作为首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在经过近十几年的水系治理后,常德的水系整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成区达标总面积达到63.84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无内涝、水体无黑臭、热岛有缓释”的总体目标,构建了水清河畅、宜居宜业、产城互动的局面。
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中,市住建局(人防办)将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推动污水处理设施乡镇全覆盖。到2020年底前在全市所有乡镇都建成并运营污水处理设施,并同步建成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全面收集乡镇建成区生活生产污水,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向乡村延伸,彻底改变镇村污水直排现象。
今年底,市住建局(人防办)还将对目前全市所有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逐一检查,运行不正常、排放不达标、工艺有问题的将制定一厂一策整改,确保已建设施全部正常运行。未来,还准备将所有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纳入在线监管平台,实行网上监管,切实保证建成设施正常运行,改善人居环境面貌。
二是推动开展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体质增效三年行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将系统地针对排水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管网模型的建立,不明来水调查,制定全流域系统的解决方案。针对雨污混接,乱接现象,规划部门加强研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全面贯彻雨污分流,清污分离,实现污水、雨水、地下水各行其道。推进管网修复工作,逐步提高县级及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浓度。
三是到2020年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今年,全市计划完成14个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项目,9个乡镇黑臭水体整治项目。
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成绩,是所有常德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刘兴华向所有环保志愿者和监督员表示了h诚挚的感谢。他表示,住建部门一定会有一个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一个敢于承担、敢于横刀立马的态度,希望志愿者们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共同推动常德城市居住环境更高质量发展。